第N次求职失败的小林愤愤不平的吐槽:这个社会对女人要求太苛刻了。我大学毕业刚进入职场,正是打拼事业的时候,身边的人都催着我赶紧趁着年轻,结婚生娃;我职业上升期,不想辞职带娃,所有人都指责我自己的娃自己都不愿意带,太不负责任;我这人听劝,辞职回家安安心心的带娃;现在娃要上幼儿园了,都开始催我赶紧出去找工作。我找了这么久,每次面试不是被嫌弃离开职场太久了,技能跟不上了,和社会脱节了,就是问我如何均衡工作和家庭。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玩教育,哪一样都得我来操心,哪里还有时间精力提升自己?我把心思都用在工作学习上了,孩子谁管?到时候又得说我这个当妈的对孩子的事情不上心,不称职了。
小林说出了很多宝妈的心里话。这个社会,确实对女性太苛刻了。既要上得厅堂,又要下得厨房,既要做十八般武艺样样俱佳的全能妈妈,又要在职场上和男人平分秋色。可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顾得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因此,很多宝妈都不得不在培养孩子还是提升自己的问题上纠结不已。
乍一看,这个问题确实不好选,但仔细想想,这两者应该不冲突吧?为什么一定要二选一呢?难道不应该是两个一起选吗?培养孩子与自我提升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为支撑的成长过程。养育孩子,不是牺牲自我,而是一场双向成长的旅程。
传统观念里,妈妈的角色常被定义为“无私奉献”——仿佛成为母亲后,个人梦想就该退居二线。但现代女性早已觉醒:养育孩子不是终点,而是自我蜕变的起点。养育孩子的过程,从来都不是单向付出,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双向成长。当我们在纠结"培养孩子重要还是提升自己重要"时,或许该换个角度思考——育儿本身就是最好的自我修炼场。
职场妈妈小A曾焦虑:“每天忙工作、陪孩子,哪有时间学新技能?”直到她发现,陪孩子学英语时,自己的口语也突飞猛进;带孩子露营时,她顺手考了户外指导员证书。原来,育儿场景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场。
社会总爱问:“当妈了还折腾什么?”可心理学研究显示,母亲持续成长的家庭,孩子更具安全感与创造力。因为孩子看到的不是一个“停滞的妈妈”,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榜样”。
前段时间我(若兰妈咪)曾回答过一位网友的提问:明明看到当妈妈很累,为什么有人还愿意做妈妈?,在我看来,养育孩子这件事是有苦也有乐的,而这个“乐”就包含了“成长之乐”。与其说是妈妈在养育孩子,不如说是孩子促进了妈妈的成长。
我始终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妈妈们“二次成长”的过程。当一个女人成为了妈妈,会瞬间的心智成熟、长大,变得更坚强、淡定、平和,也越来越明白自己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
成为妈妈以后的董卿说:“孩子不仅是生命的延续,还是我继续成长的新动力:我要继续成长,很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懂得的时候,对我有爱、也有尊敬。”。
很多女人都会发现,自从当了妈妈,突然在有意无意间学会了很多本领。比如做饭、烘焙、玩乐高、做手工、讲故事、修理东西……因此,经常有人调侃自己:“几年下来,孩子没多少长进,我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了!”
毕业后不再看书的我,自从若兰出生之后,买了很多育儿书,研究学习;长到30多岁都没进过几次厨房的我,在若兰开始添加辅食之后,不但学会了做宝宝餐,还能独自在2小时之内做出荤素搭配6菜一汤的一桌菜;一直说我“脾气不好”的老妈,惊喜的发现,自从若兰出生之后,我变得“超级有耐心”了,无论若兰如何“无理取闹”,我也能柔声细语的安慰哄劝了;之前除了课本和文学名著,其他毫不关心的我,现在开始关注和学习心理、营养、教育等很多领域的知识了... ...这一切都因为有了孩子,孩子给予了我们一次重建自己的机会。
当妈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照顾家庭,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会加剧我们的紧迫感,激发内心的斗志,让我们才重新品尝奋斗的滋味。而生命的神奇之处,是让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唤醒自己。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孩子不需要完美妈妈,只需要真实的妈妈。” 当孩子看到妈妈在读书、在尝试新爱好、在勇敢突破时,他们会本能地模仿这种生命力。
每一个妈妈,都想成为孩子的榜样 。当家长自己变得优秀的时候,孩子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以及耳濡目染下,也会变得优秀,这才是培养孩子最简单却最有效的方式!
当然,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即使不能同时做好两方面,也要学会合理安排,有所取舍,尽量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
1、阶段性目标的动态平衡
早期教育及幼童阶段(0-12岁),父母的陪伴是安全感、性格养成的基础。例如,通过共同阅读、游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同时也能在过程中学习育儿知识(如考取育婴师证书)。自我提升可融入陪伴: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技能(如烹饪、心理学),既服务家庭需求,也实现个人成长。
青春期与成年阶段(12岁后),孩子独立性增强后,父母可侧重职业发展或兴趣深耕。父母持续学习的状态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例如终身学习习惯)。
2、双向赋能的逻辑
培养孩子是自我提升的实践场。育儿过程中需解决实际问题(如冲突处理、时间管理),锻炼了父母的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家长通过学习科学育儿方法(如非暴力沟通),既优化家庭教育,也提升了个人认知水平。
自我提升为育儿提供资源。父母的知识储备(如心理学、教育理念)能更科学地引导孩子。职业发展的成果(如经济能力、社会资源)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
3、拒绝二选一的底层逻辑
角色互补性
榜样效应:父母追求进步的姿态会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例如,家长坚持阅读的家庭,孩子更易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资源整合:通过家庭共同项目(如旅行、公益活动)实现双向成长。
时间管理策略
核心在于优先级划分:每天固定“亲子时间”与“个人提升时段”,利用高效陪伴代替无意义消耗。
共享学习场景:如与孩子一起学外语、运动,既增进互动又共同进步。
4、实践建议
明确家庭价值观,制定家庭成长公约(如“每日阅读30分钟”“周末户外探索”),将个人目标与育儿目标融合。
善用外部支持,委托专业教育机构培养技能(如编程、艺术),释放自我发展时间。
接受不完美,允许阶段性的侧重调整(如职场晋升期减少陪伴时长),但需与孩子坦诚沟通。
本质上,培养孩子与自我提升是同一成长系统的两个维度。父母的认知高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而孩子的成长需求又倒逼父母持续进化,这才是良性循环的家庭教育模式。
与孩子共同学习是成长的催化剂。时代在变,知识不断更新,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学习。和孩子一起探索未知领域,比如学习一门新语言、研究科学小实验。学习过程中,家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和孩子并肩前行的伙伴,相互鼓励,共同攻克难关。
与孩子共同成长,是在见证他们蜕变的同时,完成自我的升华。在这段旅程中,收获的不仅是孩子的成长,更是亲子间深厚的情感与家长自身的成熟,让我们珍惜每一个共同成长的瞬间,静待花开。
回望育儿路,最大的惊喜不是孩子多优秀,而是自己在泪水与欢笑中,长出了新的翅膀。那个曾经连辅食比例都搞不清的新手妈妈,如今能从容主持家长会;那个产后焦虑的职场小白,现在成了时间管理达人。
养育孩子,最终是养育自己。 当我们停止纠结“孰重孰轻”,转而拥抱这场双向奔赴的成长,便会发现:母亲的成长轨迹,早已和孩子的人生交织成一道光——照亮彼此,也照亮前方更辽阔的路。
今天,就让我们抛开"牺牲自我"的陈旧剧本,一起探索这场充满惊喜的亲子共成长之旅。你会发现,当妈妈从来都不是人生的暂停键,而是一个让我们遇见更好自己的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