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宁日报
“三伏天”南宁市民掀“充电热”
公共图书馆人气旺 付费自习室成新宠
读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里安静学习。 本报记者宋延康 摄
五象航洋城魔方城市书房给喜爱阅读的市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空间。 本报记者宋延康 摄
家长和孩子在图书馆进行“亲子阅读”。 本报记者宋延康 摄
南宁已进入“三伏天”,市区各大图书馆、商业中心迎来“充电热”。图书馆以往只是周末熙熙攘攘,如今日日爆满,阅览区、自修室座无虚席成为常态;在商业中心内,环境雅致的品牌咖啡店和设施完善的付费自习室凭借轻松舒适的学习氛围和便捷的地理位置,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市民前往,俨然成为热门“打卡点”。
图书馆座位成“稀缺资源”
7月24日清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还未开馆,人们就在馆外排起了长队,开馆后自习区迅速“满座”。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同样的场景也在南宁市图书馆、青秀区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上演,有限的免费座位成为“稀缺资源”。为抢占一席之地,不少市民早早到达图书馆外排队等候,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晨读风景线”。
下午2时许,记者在南宁市图书馆4楼中文图书阅览区看到,呈椭圆形的阅读区座无虚席,有的读者奋笔疾书,有的则和同伴轻声讨论,还有的戴着耳机专注地阅读电子资料。一名大学生告诉记者,自己正在紧张备战司法考试,“这里环境安静,学习氛围好,来得晚一点就找不到位置了,所以我每天都会来得很早”。南宁市图书馆2楼的公共自修室同样“客满”,记者看到,不少晚到的读者看到没有座位后遗憾地离开。
记者在青秀区图书馆看到,不多的座位同样坐满了读者,大家在安静的环境下,沉浸在阅读、学习的乐趣中。青秀区图书馆工作人员陈志君告诉记者,进入暑期,每天到馆人数比平时增加了近一倍,自习区、阅览室全天满座,“暑期我们尽力为市民打造安静舒适的空间,以便他们能够高效学习。图书馆每日接待读者近千人”。
付费自习室成市民“新宠”
在公共图书馆难以满足所有读者需求的背景下,许多想“充电”的市民把目光转向商业中心,环境安静的品牌咖啡店、设施完善的付费自习室迅速走红,成为新晋热门“打卡地”。
近期,某知名咖啡店推出自习室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其华南区域1000多家门店里,有一半以上陆续开设付费自习室。记者在万象城、万象汇等商圈内的咖啡店看到,不少顾客带着书本、笔记本电脑前来,他们往往点上一杯咖啡就开始学习、工作。“图书馆太拥挤,而且完全安静的环境反而让我容易分心。”市民小陈表示,咖啡店里轻柔的背景音乐和白噪声,配上咖啡香气,让自己学习起来更专注。
位于五象航洋城的魔方城市书房开业不久便备受关注。24日下午3时许,记者在这里看到,不少市民正专注地看书、刷题,手边放着咖啡和美食。“我前段时间在社交平台上看到有网友分享的在这家城市书房‘打卡’的照片和视频,觉得环境、氛围都很不错,所以这两天吃完午饭,就到这里自习。”市民小鲁表示,在这里,累了可以点杯饮料、吃份简餐,不用担心吃东西会影响到别人,比较自在。“我们这划分了不同的自习区域,读者消费满一定的金额就能选择相应的区域。每个座位都配有台灯、充电插座,读者也可以享受免费的柠檬水、热水。”魔方城市书房店长刘金枝介绍,这里有很多独立的小包间,能提供较为私密、安静的自习环境,很受消费者欢迎。
此外,西西弗书店的“阅读+咖啡”复合空间、来悦读文化院的会员制书房等特色阅读场所也凭借其独特的环境和服务,成为市民学习的新去处。这些新兴的“第三学习空间”正在重塑城市的学习生态,满足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付费自习空间兴起折射城市发展新趋势
对于付费自习室、咖啡店等的流行,南宁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富海认为,这是新兴消费模式发展的表现,反映了当代社会对高效学习的环境及空间归属感的迫切需求。
“学习场所的多元化扩张,本质是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服务供给、个体需求演化与商业资本互构的结果。”杜富海认为,社会公共空间资源紧张、工作环境竞争强度大、人们生活空间发生改变等因素都在推动学习场所从传统图书馆向商业空间多元化扩展,这反映出了城市公共空间正经历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从人们生活放松的物理容器向寄托理想和努力的情感载体转变。
杜富海预测,今年暑期南宁这股学习热潮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为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在离开校园后仍需不断学习以满足社会发展和职场竞争需求,“持续的学习热潮能使城市空间的效能实现跃升,盘活一些闲置的空间资源,有利于越来越多拥有复合型功能的公共空间出现。而良好的学习空间又能营造社会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此外,商业化学习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消费,助推经济发展”。
针对公共学习空间的优化,杜富海建议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营”的管理模式,确保公共学习空间健康发展。如鼓励和支持商家优化公共学习空间硬件设施,尤其是引导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公共学习空间的硬件升级和设施改造;与此同时还需要人性化管理公共学习空间,如针对老年人开设专享公共阅读室,针对青年学生适当延长图书馆等公共学习空间的开放时间,在寒暑假增设临时的自习座位等。
本报记者何璨汐
实习生韦伊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