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135名广州教师深耕湛江一年
千堂优质课
火种带不走
林日清
张少蘋率领大家完善“水上足球”教研课题。受访者供图
燕华首创徐闻一中醒狮社团,并自筹资金培育传统文化。受访者供图
黄安红的英语课飘散着果香。受访者供图
“老师,你不要走!”在湛江市第六幼儿园,孩子们紧紧抱住张少蘋,稚嫩的话语里满是不舍。这一声声纯真的挽留,是对张少蘋的依恋,也是对一名名来自广州的支教老师扎根湛江、倾情付出的最真诚回应。
480次送教下乡、769场主题教研、516节示范课、193名本土教师斩获教学奖项……盛夏的雷州半岛,教育的热土上烙印下新的足迹。今年七月,2024—2025学年度广州—湛江教育帮扶工作落下帷幕,135名广州支教教师完成一年的耕耘,在雷州半岛写下动人的答卷。
●南方日报记者林日清
重塑课堂守护成长
“啪!嗒!唰!”湛江市坡头区第三十二中学的操场响起清脆的击球声。游洪波挥动球拍,匹克球划出闪亮弧线。一年前,游洪波从广州荔湾奔赴湛江坡头支教,心中怀揣着“大干一场”的豪情。然而甫一观察,他便发觉,学校体育课尚缺系统规划,篮球、足球等传统项目上又难与周边老校比拼底蕴。
“传统项目难突破,就创造新赛道!”面对体育资源薄弱的现实,游洪波另辟蹊径,引入相对小众的匹克球。这项融合网球与羽毛球特点的运动,迅速让学校的体育课焕发活力。从初时的陌生笨拙到赛场上的凌厉扣杀,学生们眼中迸发的竞技光芒,正是教育破壁的力量。
无独有偶,来自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的燕华直面班级英语均分仅27分的困境,以“刮刮乐”点燃兴趣,用查字典比赛唤醒求知欲,更将学生对醒狮的热爱升华为活力社团。当全班均分显著提升,曾经沉默的学生能自信交流,她为孩子们留下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拥抱挑战的勇气。
课堂之外,成长的守护同样关键。在吴川市塘㙍中心小学,来自广州市白云区华师附中实验小学黄安红的英语课飘散着果香。看着孩子们用葡萄拼出笑脸念叨英语短句,她的眼底漾开笑意。每周二的“心语时间”是她更深的耕耘。面对留守儿童成长困惑,她讲解青春密码,传授自护技能,如为幼苗系上隐形盔甲。
成长的基石在于习惯。在广州教师阳萍的湛江三十二小一年级教室,“全程陪伴”是她的信条。课间十分钟,她鲜少离开孩子身边。当自编儿歌“一清桌面书本净”响彻课间,配发的迷你清洁包让责任在细微处生根,文明班级奖状无声印证着“三个习惯”的力量。
打造“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支教的价值,不仅在于改变眼前的学生,更在于点燃本土教师心中的火种,构建可持续的“造血”系统。
在湛江市第六幼儿园,当教师们提出“水上足球能否实现”的疑问,张少蘋率领大家纵身跃入水中实验。后来,“水上足球”被升华为深度教研主题,团队围绕规则设计、安全保障、观察评估、能力发展等维度扎实深掘,凝结为省级课题的关键成果,成功跻身“广东省高质量幼儿园共同体培育项目”。
此外,她还吸纳陈瑜瑜等骨干教师组建“广州—湛江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学前教育张少蘋支教名师团”。在廉江河唇镇送教现场,陈瑜瑜基于乡村儿童特点即时优化方案;远赴广西示范时,她从容的身影,是“造血”成功的澎湃脉动。
“青蓝结对”的师徒传承,是薪火相传最直接的路径。在廉江市第六小学,广州市白云区陈田小学副校长胡燕燕通过师徒结对,助力新教师闯过教材关、课堂关、管理关。在备战湛江市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时,她时常陪伴选手反复雕琢教学细节直至凌晨,每个环节,每句过渡语都力求完美。
确保帮扶效应不因支教结束而中断,长效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随着支教行动接近尾声,广州市天河区支教队长张振明和同事们已建立起“广州—雷州云端教研会”。“将来我们也可以给他们提供所需的东西,比如送课、指导课题研究等等。”张振明抚摸着为乡镇中小学筹建的、价值12万元的新图书角和新器材笑着说,支教队已成功组织了13位雷州骨干教师到天河交流学习。
此外,在徐闻,燕华推动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名师课堂,让县镇师生跨越空间同屏互动;遂溪县的谢铭姬则建立了周二教研晨会铁律,将广州先进的思政教育经验凝练成“速成秘籍”传授给本地骨干。“哪怕我离开,这些骨干教师就是火种。”她说。
■相关
从广州到吴川,黄安红守护童心
“我要再支教一年”
六月吴川,暑气蒸腾。吴川市塘㙍中心小学教室里,黄安红正带领孩子们在英语课上热情创作。香蕉片拼成的太阳,葡萄番茄摆出的笑脸,孩子们边动手边兴奋地念着新学的单词。“Thisisaflower!”“Lookatmysmileyface!”展示环节,稚嫩的英语此起彼伏。
去年,来自广州的英语高级教师黄安红响应号召,来到吴川支教。她不仅带来了创新的课堂,更用专业与真心,为乡村孩子点亮了学习与心灵的灯盏。
初到吴川,黄安红便深入调研,了解当地教师的真实需求。她带领老师们反复磨课、送教下乡,将互动游戏、情境对话等鲜活元素巧妙融入教学,手把手提升教学技能。她的课堂如同一扇窗,让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英语原来这么好玩,外面的世界原来那么大”。
更深的关怀,倾注在留守儿童身上。在一次走访时,她敏锐察觉到高年级女生在成长关键期的特殊需求。于是,每周二的“心语时间”成为温暖的港湾。她耐心地用专业知识讲解青春期变化与自我保护。经历过家庭变故的刘同学,在黄安红持续的陪伴中,渐渐敞开心扉,轻声说出:“老师,我觉得生活好像也没那么糟。”
一年的支教时光飞逝,面对不同的环境与挑战,黄安红的选择却异常坚定,她决定再支教一年。“我想更清晰、更真实地走进乡村教育,丰富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她的声音温柔而有力,“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与灿烂的笑容,作为一名老师,所有的付出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