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柳欢:“援”路生花 筑梦莞印教育

本文转自:铜仁日报

刘华樱

珠江之滨,潮涌岭南;武陵山麓,风暖印江。教育的春风跨越山海,引领一颗赤诚之心抵达黔东大地,播撒希望的种子。这并非孤独的征途,而是山海间携手共进的誓约;亦非短暂的驻足,而是365个日夜的执着坚守。“‘援’路虽远,行则将至;心之所向,必有回响。”——这是黄柳欢支教日记扉页上的笔迹,也是她用脚步丈量的坚定答案。

2024年8月,东莞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黄柳欢怀揣着“支教不是履历的点缀而是生命的馈赠”的坚定信念,从珠江之畔的东莞出发,跨越938公里的山水阻隔抵达黔东武陵山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一完全小学,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面对留守未成年人比例较高、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等多重挑战,孩子们那句清脆的“黄老师来了”宛如春日暖阳般融化了她内心的焦虑。

面对学生基础薄弱、阅读能力欠佳的现状,黄柳欢巧妙运用“数据追踪教学法”打破困境,利用分层教学和制定阅读计划将学生按基础分为“萌芽”“成长”“绽放”三组,并为每位学生建立能力雷达图,精准定位学情。为22名学困生设计每日15分钟的专项训练,累计开展课后辅导244节,推行“整本书阅读”打卡活动,设置班级图书角……最终班级语文均分从全县第22名跃升至第7名,荣获“最猛进步班级”称号。

黄柳欢独具匠心地构建了“阅读+乡土文化”沉浸式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深入挖掘印江吊脚楼竹筐编织等本土风土人情,创作了《印江童谣》诗集,并发起了“野菊花书签”互赠活动,成功搭建起莞印学子之间的文化交流桥梁。学生杨蕊敏的作文在《作文》报刊上发表,学生田亦皓荣获省级绘画一等奖,学生唐锦程获得县级演讲二等奖等殊荣。依托这一系列显著成果,实现了从“读课本”到“读家乡、读世界”的跨越,有效拓宽了山区孩子的视野,使阅读成为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

实施“四个一”关爱计划,有效帮助孤僻学生小张敞开心扉,联合公益组织发起“温暖行动”,深入走访贫困家庭,捐赠学习用品逾百套,点亮百余名困境儿童的微小心愿。学生小杨在信中深情写道“黄老师赠予的书包承载了我走出大山的梦想。”

她推行“1名支教教师+1个学科组+N名青年教师”的模式,每周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每月进行“教学诊断”,每学期举办“成果展示”,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教材,分享教学经验推动教学观念和技能的更新与提升。黄柳欢把撰写的《观察日记》观察支架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该设计曾荣获贵州省一等奖还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参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开展示范课9场、讲座10次、课题研究3项,培训教师逾300人次并多次开展送教送培活动。黄柳欢带领团队精心打磨教学模式,成果显著,荣获省级教研成果奖。

在她指导下,任妃老师成长为黔东名师,刘芳老师斩获贵州省教学设计一等奖,田雪莲老师勇夺县德育优质课竞赛冠军,成功构建了“磨课—竞赛—成果转化”的良性闭环,印江一小教师团队因此形成了可持续的科研生态。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进步”,教研活力得以全面激活。

借助“寮印”协作教研平台,积极开展线上教研活动。通过“传帮带”模式,高效共享教育资源并悉心指导多位教师,助力他们在县级展示课中脱颖而出,教师们纷纷表示“东莞经验为课堂注入了无限活力。”以课题研究为辐射核心,寮步镇的支教老师们积极搭建桥梁推动寮步三所学校与印江一小展开深度合作。成功带动《“五步一心”民族地区教学模式》荣获铜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并受到《贵州教育报》的报道,该成果亦成功入选省级教研成果,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支教的日子里,黄柳欢不仅带去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更让山区师生看到了教育质量提升的希望,这段跨越山海的支教之旅,让专业知识成为点亮山区教育的微光,照亮了更多孩子追逐梦想的道路。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