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邮政报
中邮信科员工 单淋琳
邮路帮扶花开处青春支教正当时
单淋琳和学生们一起包饺子。
“人生有很多种选择,但选择去阳原支教一定是最无悔的选择。”中邮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青年员工单淋琳语气坚定。入职中邮信科以来,她在服务基层中,不仅精进了专业技能,更淬炼出邮政人特有的严谨作风与责任担当。2024年8月,当中央和国家机关青年支教帮扶队的招募令传来时,她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第27批支教帮扶队中的一员,奔赴河北省阳原县。
科技筑梦,点亮智慧之光
初到阳原,单淋琳了解到孩子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近乎空白。对此,凭借着在中邮信科积累的专业知识,她迅速投入教学准备。
在阳原三中,初二学生面临信息技术中考的压力,却苦于没有太多基础。针对这一情况,单淋琳创新采用了“任务激励教学法”,每节课都精心设计实践任务,并自费准备小奖品,奖励表现优异的学生。
起初,几个“刺头”对此不以为然。单淋琳发现他们连最基本的键盘操作都不熟练,于是把他们聚在一起,手把手地教,先夯实基础,后传授考试技能。在她的悉心指导下,他们在中考模拟系统中的成绩从最初的2分、5分逐步提升到8分。当其中一人拿到满分时,大声惊呼:“老师,我竟然能得满分!”彼时,单淋琳看到了孩子们眼中久违的自信光芒。
有一个场景至今让单淋琳记忆犹新。全市统考结束后,一个孩子突然转过身向她深深鞠躬:“单老师,原来我不是‘废物’。”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真切地尝到成功的滋味。
在阳原五小,单淋琳创新性地引入少儿编程与AI教育课程,将枯燥的编程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化项目。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了Scratch编程,通过简单的拖拽指令,就能让屏幕上的角色动起来,这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她耐心地指导每一个孩子,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编程基础,更在项目中锻炼了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编程,单淋琳还将AI技术引入课堂,让孩子们通过AI绘画、语音识别等工具,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她设计了“AI小侦探”项目,让孩子们用图像识别技术对动植物照片进行分类,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在她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潜在的科技之星,只要给予足够的动力,就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文化研学,滋养家国情怀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单淋琳带领37名由阳原10余所学校的中小学生组成的队伍,从阳原出发,跨越山川来到首都北京,开启“宏志游学”之旅。
在集团公司直属机关团委和中邮信科的支持下,孩子们走进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通过一枚枚精美的邮票,感悟中国邮政发展的历史脉络。从第一套生肖邮票到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邮票,方寸之间承载的是国家的记忆与时代的变迁。这份珍贵的文化体验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更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探索世界的种子。
游学期间,孩子们还在北京华文学院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中国考古博物馆探寻中华文明脉络,在北京工业大学接触AI科技前沿,在文化遗产研究院学习文物修复技艺,在全国农业展览馆认知农耕文明,参观天安门激发爱国情怀,参观“鸟巢”和“水立方”领略现代建筑奇迹。
当大巴驶离北京时,37个少年或许尚未察觉,那些定格在相机里的飞檐斗拱、篆刻在记忆里的智慧箴言,正在悄然重塑他们对家国的定义。
爱心传递,共筑成长桥梁
支教期间,单淋琳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长,更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通过调研,她发现许多孩子缺乏家庭的关爱与陪伴。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阳原县委组织的“爱心爸妈”结对活动中,单淋琳结识了林林、滢滢这对小姐妹。她们的家庭状况让人心碎:父亲因脑梗后遗症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先天聋哑,两个哥哥在外打工勉强糊口,全家仅靠低保维持生计。于是,她主动承担起了“爱心妈妈”的角色。
初次见面时,姐妹俩怯生生地躲在角落,手指紧张地绞着衣角。单淋琳蹲下身轻轻握住她们的小手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爱心妈妈’了。”后来,在多次探望中,单淋琳不仅带去学习用品,更用心倾听姐妹俩的烦恼,和她们一起读书写字,分享生活趣事。渐渐地,姐妹俩的眼睛里有了神采,笑容也越来越多。
在支教的日子里,单淋琳既是传道授业的老师,又是连接城乡的信息使者,她将邮政人“传邮万里”的使命转化为润物无声的教育实践,用信息技术为孩子们打开通往数字世界的大门。从信息技术从业者到思想引路人,她以专业素养温暖了课堂,用教育情怀点亮了梦想,在城乡教育鸿沟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生动诠释了“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林颂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