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考浙大,20岁攀科研高峰,她的天赋藏着什么秘密?

2005年,一个广东湛江的小女孩陈舒音出生了。12年后,她拖着比自己还大的书包,站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报到队伍里。工作人员盯着她的录取通知书,揉了揉眼睛:12岁,真的能上大学?

陈舒音的家不算富裕,但满屋子都是书。爸爸陈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妈妈也爱读书。小舒音3岁时,就开始缠着爸妈问东问西:“热气球咋飞上天的?”“为啥人会做梦?”父母忙着工作,没时间一一解答,干脆教她拼音和查字典。这招就像给小舒音递了把金钥匙,她自己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5岁那年,客厅地板成了她的“书海”。她抱着《三国演义》少儿版,旁边还摊着数学练习本。爸爸有次发现她在草稿纸上算三位数加减法,算得又快又对,惊得下巴都快掉了。父母开始意识到,这闺女可能真有点不一样。

2011年,6岁的陈舒音迈进小学。开学没几天,班主任批作业时傻了眼:她的作业本上居然写着六年级奥数题的解法!老师让她当场再算一遍,小舒音不慌不忙,思路清晰得像个小大人。一年后,她把小学六年的课程全学完了。老师建议跳级,父母却犯了愁:这么小就跳级,会不会太冒险?

陈伟夫妇翻看了不少“神童”案例,担心女儿变成“伤仲永”。最后,他们决定尊重孩子的想法,但不给她太大压力。7岁的陈舒音考进湛江二中港城中学,成了初中里最小的学生。教室外总有大孩子围观:“这就是那个7岁的小妹妹?”她抱着书包,个子还没讲台高,却要面对复杂的函数题和青春期同学的异样眼光。

第一次月考,陈舒音成绩掉到年级300多名。学校里议论纷纷,有人说她就是个噱头,迟早要回小学。父母看她受挫,心疼得想让她转学。可小舒音咬咬牙,说了句:“我能追上去。”从那天起,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预习,晚上整理错题本,粘着老师问到明白为止。数学老师后来回忆:“这小姑娘像块年糕,粘在办公室就不走。”

初二期末考,陈舒音的名字蹦到了年级前30。教学楼里炸开了锅,同学们再也不敢小看这个小不点。两年时间,她跑完了别人三年的初中路。2014年,9岁的她以湛江市第13名的成绩,考进只招60人的湛江二中实验班。面对比自己高一头的同学,她第一次觉得物理课像天书,尤其是力学分析,脑子转不过来。

她没抱怨,而是使出“老办法”:课前画重点,课后堵老师。一个小习惯让人印象深刻——每天午休前,她会闭眼“放空”15分钟。她说这能让下午的课更专注。到了高中,她依然保持这股韧劲。高考那年,12岁的她考了620分,比一本线高135分。虽然比平时模拟考低了点,但这成绩已经够吓人了。

陈舒音选了浙大医学院的5+3本硕连读,目标直指博士。13岁上解剖课,她得踮着脚看教授操作。深夜实验室,她踩着凳子用离心机,成了学长学姐眼里的“传奇”。大学生活也有尴尬时刻:室友聊偶像,她还在看《海绵宝宝》;春游时,她因为身高不够被游乐设施拦在门外。这些小插曲,她都笑着面对。

大二时,她干了件出人意料的事——加入校辩论队。她说想练练表达和逻辑。那个曾被质疑“不合群”的小女孩,硬是带队拿下全国大学生辩论赛亚军。2021年,16岁的她完成本科,靠着几篇高质量论文和辩论赛奖项,直接拿到直博资格。导师一开始还担心她太小,聊了几句后就被她的基因编辑见解折服。

陈舒音的爸妈从没给她报补习班,也没手把手辅导。3岁时,她问个不停,爸爸就陪她讲故事,教她查字典。5岁想上学,父母先拿教材考她,确认她真能行才同意跳级。初中成绩下滑时,他们想送她去补习班,她却说:“给我点时间,我能行。”父母选择相信她,这份信任成了她逆袭的底气。

到了高考,别的家长在考场外急得团团转,陈伟夫妇却淡定得像去逛街。考完试,他们连“考得咋样”都没问。陈舒音说,这份轻松让她压力小了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说白了就是不逼她,但永远支持她。

2025年,另一个15岁少年谢俊宇考了679分,冲上热搜,目标直指北大。人们又开始讨论“神童”这话题。可陈舒音的故事告诉我们,天赋不是神秘的魔法,而是好奇心加上日复一日的努力。她从7岁进初中,9岁上高中,12岁进浙大,16岁直博,到20岁在基因编辑领域发光发热。每一步,她都走得踏实。

陈舒音的故事让人感慨:一个孩子,靠着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服输的劲头,就能走这么远。她的父母没把她当“神童”养,而是让她自己去闯、去学。这或许是她最大的幸运。你觉得,什么样的教育能让孩子像她这样,既有天赋又不怕摔跟头?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