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宁晚报
学校放暑假,社区迎“开学”
南宁不少社区推出公益托管活动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金湖社区“学校放假社区开学”阅读分享活动现场。
孩子们在新竹社区上乒乓球课。
孩子们在新竹社区上暑期公益课。
■本报记者凌剑伊/文
宋延康/图
实习生覃婷婷
暑假到来“神兽出笼”,孩子去哪儿?由谁来照看?这是上班族家长们的一大困扰。面对“年年见”的老问题,记者近日走访发现,随着暑假的到来,南宁不少社区迎来了丰富多彩的“开学季”。例如青秀区各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放假 社区开学”系列活动,用多元化课程助力孩子们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
1 家长放心社区把课堂开到家门口
7月15日上午,在青秀区金湖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四楼活动室,“学校放假社区开学”活动早教班里一阵欢声笑语,8名年幼的孩子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你追我赶,家长们则配合志愿者的手势引导孩子尝试体验,场面温馨热闹。在另一间活动室里,二三十名孩子正在老师的引导下练习画画,乐在其中。
孩子放暑假由社区托管,让不少家长松了口气。“自从社区开了‘学校放假社区开学’暑期班,我们做家长的真是省心太多了!”张原铭小朋友的妈妈笑着说,“我家孩子特别喜欢非遗手工课,还把自己缝的香包挂在书包上。最让我惊喜的是,暑期课程还有财商课——老师用游戏教孩子怎么管理零花钱。现在他买文具都会先算一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比我们说教管用多了。”
覃梦怡同学的爸爸表示:“我家孩子性格有点内向,报名参加舞蹈课和情商课之后,明显开朗了不少。社区把课程开到家门口,不仅解决了家长上班没人带娃的难题,更让孩子在玩中学到了真东西,这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的好事!”
2 课程多样 让孩子“托”有所获
公益性托管班要提供怎样的服务,才能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社区针对暑假推出丰富多彩的暑假课程,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开学季”:新竹街道新竹社区在社区活动室开展暑期乒乓球课,邀请专业乒乓球教练现场指导,吸引了十余名青少年报名参加;民族宫社区邀请专业人士为孩子们开展防溺水安全知识讲座,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法……
“一个成功的暑托班,应该是家长乐意送孩子前往,孩子自己也愿意去。”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吴寿平认为,暑托班不但要有足够的“量”,还得有卓越的“质”。所谓“质”,指的是暑托班不再只是单纯地看着孩子写作业,而是要让孩子收获更多各方面的知识。
有家长反映,往年有些公益性暑期托管,由于场所、人员等限制,每周实际只托管一两天,不上课的日子孩子就处于“脱管”状态。今年,不少社区延长了托管服务时间,从4个星期到8个星期不等,有些已经建立了“全天候”服务体系。
青秀区南湖街道金湖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韦姣介绍,金湖社区外来人口较多,共有20多个小区,很多是单位宿舍,公共活动空间有限。如何利用好方寸之地,服务好“一老一小”,是社区重点考量的事情。
据介绍,金湖社区“学校放假 社区开学”未成年人课后服务项目始于2007年,聚焦解决辖区7~14岁未成年人假期无人看护问题。“五老”志愿者与大学生志愿者协同接力,开展科普讲座、非遗手工制作、青少年心理课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访等多元活动,让孩子在寓教于乐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让家长直呼“省心”“硬核”。多年来,项目累计服务超万名未成年人。今年暑假,该社区开设了少儿阅读分享、手工漆扇制作、酸嘢制作等特色课程,报名十分火爆。
3 专家建议 多元共治让更多家庭受益
暑期托管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诸多期待,如何建立长效机制,让公益性托管“托得住”又“管得好”?
对此,吴寿平表示,暑期公益托管要实现“托得住、管得好”,需构建多元协同长效机制。他建议,建立多元筹措资金体系,鼓励企业、个人公益捐赠,对捐赠企业给予地方教育附加减免等优惠;创新慈善众筹,将托管课程包、师资培训、安全设施升级等具体需求拆解为可量化的微公益项目,鼓励市民以“认领一节课”“捐赠一套教具”等形式参与。
打造“专业+志愿”的师资体系,推动在校教师参与托管服务,依托高校专业院系建立志愿者定向培养机制,联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体协会等组建专业师资库。
构建“基础+特色+个性”三维课程,基础层聚焦作业辅导、安全实训等刚需服务,确保托管的实用性;特色层深度融合地域文化与时代元素,如开设非遗体验工作坊、AI科普小课堂等,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个性层则依据孩子兴趣细分模块,设置体育竞技、艺术创作、语言表达等兴趣小组,满足差异化成长需求。
另外,还需要建立标准化管理流程,实行托管点的场地设施、人员资质、课程设置“三审核”准入与退出机制,筑牢“人防+物防+技防”安全防线。推动社区、学校、企业形成“托管联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服务情况、解决突出问题,让公益托管从“单一运作”转向“多元共治”,真正成为让家长安心、孩子开心的民生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