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助学贷款成为大学生人生的“信用基石”

本文转自:大连日报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邵海峰〛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支撑,承载着无数青年改变命运的希望,更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举措。然而,“助学贷款不用还”的错误认知曾在今年6月登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热议。事实上,国家助学贷款并非无偿赠予,按时还款是每个借款人的责任,而珍惜这份信用,更能让其成为人生路上的“信用基石”。

助学贷款非慈善捐助 还款是基本责任

“大学生助学贷款是贷款,而非慈善捐助,一般情况下本金仍需按合同约定偿还。”业内人士明确表示。若恶意拖欠,不良记录将纳入征信系统,影响个人信用。

据了解,部分学生对助学贷款存在认知偏差,社交平台上甚至出现“银行无法追责”“换手机号就能逃避”等言论。对此,多地学生资助机构曾通过官方渠道发布逾期还款督促通告,强调还款义务。有银行工作人员透露,多数逾期源于“卡丢了”“忘记了”等疏忽,而非恶意拖欠,随着金融知识普及,逾期率已逐步下降。

政策有温度 代偿与延期有条件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蕴含着对学子的关怀,设置了合理的代偿与延期机制,但有严格的条件限制,绝非“人人可免还”。

基层就业代偿:中央高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3年以上(含3年),可获学费补偿或助学贷款代偿,本专科生每年最高2万元,研究生每年最高2.5万元,地方高校参照执行。

入伍代偿: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或成为军士的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学费或助学贷款可获一次性代偿,补偿金额按实际缴纳学费或贷款额较高者计算。

免息与延期:2025年政策明确,对2025年及以前毕业的贷款学生,当年应付利息由财政免除;本金可自主申请延期1年偿还,不计罚息复利,不影响征信。

避开认知误区 守护信用底线

当前,关于助学贷款的几大认知误区需明确纠正。

误区一,“所有人都能免还”。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有严格条件,基层就业需要3年、入伍须通过审核,并非普惠福利。

误区二,“免还等于白拿钱”。助学贷款本质是“信用贷款”,减免是对特定群体的支持,绝非“赖账”理由。

误区三,“申请复杂门槛高”。2025年免息政策无须申请,银行自动办理;本金延期申请流程透明便捷,学生可通过正规渠道轻松办理。

诚信还款 让善意循环传递

国家助学贷款为无数寒门学子搭建了成长阶梯。2025年延续的免息及本金延期政策,进一步减轻了借款人压力,彰显政策温度。这份善意,需要以诚信回应。有大学生表示:“知道贷款需要偿还,毕业后会积极履约。”这位学生的认知,正是政策宣传成效的体现。

而对每一位借款人而言,按时还款不仅是守住个人信用,更是对国家与社会信任的回馈,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份充满善意的政策持续惠及更多学子,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