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暑假生活|AI味浓、烟火气足、户外实践多……重庆中小学生“作业礼包”新潮又扎实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AI探索融入日常生活、实践体验触摸城市温度、多元活动解锁成长技能……这个暑假,重庆各中小学准备了一份别出心裁的“作业礼包”,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在体验中收获,度过一个既新潮又扎实的假期。

融入AI探索

科技素养培养从课堂延伸到假期

今年暑假,重庆部分中小学将高浓度“AI因子”注入假期实践作业,让孩子们的科技素养培养从课堂延伸到假期。

在重庆一中的暑假“成长秘籍”中,“拥抱人工智能,培养科技素养”是核心主题。学校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探秘AI:从了解AI在学习辅助、创意生成等场景的应用,到思考其对社会职业的影响;从用AI工具提升语言学习、知识检索效率,到讨论AI带来的伦理、隐私、就业等挑战。

“这个假期,我想通过AI软件,练习英语口语。”该校高一的王同学说,他打算通过AI来纠正发音和练习生活中不同场景中的对话,“AI工具会把这些练习录下来,事后可以通过回听来发现自己平时没注意到的问题”。他表示,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据此写一篇关于AI在学习中的思考。

重庆一中相关负责人介绍,布置这样的暑假作业,是希望通过假期实践,激发学生对AI的探索兴趣,掌握工具应用方法,建立对AI技术的理性认知与实践能力。

重庆市兼善中学则让高一学生尝试成为一名“AI艺术创作家”。学生借助AI绘画工具,围绕“未来城市”“奇幻森林”等主题,并通过输入不同的关键词,组合生成多幅艺术作品。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作品差异、撰写创作思路、参与线上AI艺术展,展现科技与美学的碰撞。

小学生在暑期对AI的运用颇具趣味性。“你想知道红绿灯为什么会自动换颜色吗?无人驾驶汽车是怎么安全行驶的吗?智能交通系统里藏着哪些超酷的技术?”在北碚区朝阳小学四年级的暑假实践活动里,孩子们会化身为“AI交通小侦探”,去寻找那些隐藏的AI交通小秘密。

“小区门口的停车场为何会自动抬杆收费?”在当交通小侦探去找身边的AI应用时,该校四年级学生楚楚表示,通过查阅资料,她了解了停车场自动抬杆收费的工作原理。随后,她还通过和AI聊天,画了一辆会飞的校车,可以避免堵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说不定以后真能造出会飞的校车呢。”

▲北碚区朝阳小学四年级学生完成的AI与交通作业。学校供图

主打实践

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重庆中小学的暑期实践类作业中,孩子们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心感受生活。

“我们今年的暑假实践活动,以‘走读重庆 探寻城市精神’为核心。”两江新区人和实验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希望孩子们在暑期期间,用脚步丈量、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受、用小手记录,通过走访重庆各类“地标”,让“坚韧、忠勇、开放、争先”的城市精神变得可感可知。

“我和爸爸一起去了万州望江大台阶。”该校一年级的雷雷分享道,300多步的台阶走起来实在太累了,他中途好几次都想放弃,但爸爸一直鼓励他:“加油!你能行!”他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顶时,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名小勇士,也真正体会到了‘坚韧’二字的意义。”

▲暑假期间,两江新区人和实验学校一年级学生雷雷和家人来到万州望江大台阶。学校供图

该校四年级的月月则和家人一起来到朝天门。“看到一艘艘轮船,我体会到重庆‘通江达海’的开放胸怀。”月月说,她要设计一张“梦想船票”,“这是一张可以穿越时空的船票,拿着这张船票,一秒钟就能穿越到世界各地。”

重庆人民融侨小学校的暑假作业是完成“重庆代言人”任务,同样是主打“实践”,要求学生与家人通过策划一条“City Walk”路线,用镜头和文字去记录并展现重庆的魅力。“我们计划从轨道曾家岩站走到周公馆,再到三峡博物馆和大礼堂,感受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三年级学生希希说。

贴近生活

兼具多元与个性,充满烟火气

除了科技与实践,很多“接地气的作业”,让这个暑假充满烟火气与成长味。

渝北空港新城人和街小学校三年级的学生,这个假期将在甲骨文里解锁“千年密码”。他们将结合《写字表》,选择喜欢的汉字,去探究甲骨文的字形演变。“甲骨文中的‘虎’字上部为张开的虎口与露出的利齿,中部模拟虎身上的花纹及虎腿,下部则是虎的尾巴,太形象了!”学生雯雯感叹道。

“蟠桃馒头、玫瑰花馒头、郁金香馒头、桂花馒头……”重庆大学城一小建议学生们进行“面粉魔法盛会”的暑期实践。实践中,学生们要化身“面点师”,制作各种造型的馒头。大足区经开小学的实践作业则突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四年级学生变身“石刻艺术小工匠”,通过查阅大足石刻的资料,用黏土、纸板等材料制作出含有石刻元素的手工作品。

“假期不如多让孩子们在真实世界里长本事。”西南大学团委书记于涛认为,从传统的书面暑假作业到多元且个性化的暑期实践作业,这样的变化至少有三重意义:一是把课本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包;二是打破学科壁垒;三是架起代际沟通的桥梁。

于涛认为,这些充满个性化和烟火气的作业背后,折射出教育的变化:从“标准答案”到“解决方案”,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从“分数排名”到“成长档案”。在他看来,教育不仅仅是布置作业,更应是设计成长的“脚手架”。如今,学生的成绩单里开始出现“创意指数”“合作星级”,甚至有学校为每个孩子绘制能力雷达图。这些创新和改变正在倒逼教育评价体系转型。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