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宁日报
任城区遏制“择校热”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集团化办学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新模式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柳
通讯员 田媛
济宁市第十三中学教育集团胡营校区近日揭牌。作为区域教育标杆,济宁市第十三中教育集团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通过管理经验输出、师资交流等方式,助力胡营校区实现 “一年大变样、两年有突破、三年成名校” 的发展目标。济宁市第十三中学教育集团胡营校区揭牌,是任城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任城区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 充分发挥名优学校的“航母效应”和“1+1>2”的聚变效应, 放大“名校+”“名师+”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集团化办学新形态,先后组建济宁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霍家街小学教育集团、济宁市第十三中学教育集团、济宁市第十五中学教育集团、济宁市实验初中教育集团等10个教育集团, 涵盖47所校区,占义务教育段学校数量的47.52% ,占义务段学生人数的63% ,有效提升了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好地满足了市民家庭“在家门口上好学”的迫切愿望。
龙头引领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
为什么要开展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整合教育资源,不断发展壮大集团化办学的优势,让更多孩子能公平地享受到优质教育。”任城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茂军说,依据区域教育资源的整体布局、发展现状、校际差异等情况,任城区探索多元丰富的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
实行“融合型”集团化办学,即采用“1+X”型集团化办学模式,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吸收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组建紧密型的非独立法人教育集团。其中,东门大街小学教育集团文体校区、创业城校区、运河校区, 实验初中教育集团任和校区、任祥校区、任贤校区等采用“名校+新校”的非独立法人方式, 实现新建学校高起点办学、高质量发展。霍家街小学桃源校区、东门大街小学文体校区、济宁市实验小学任兴校区等一大批新建校区办学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有效遏制了“择校热”现象。
同时,实行“联合型”集团化办学, 建立松散型的独立法人教育集团。实验初中教育集团李营校区、长沟校区、二十里铺校区、十五中教育集团滨河校区、霍家街教育集团滨河校区等采取“名校+弱校”的方式,推进集团化办学向涉农镇街学校延伸,通过管理重构、资源重组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带动辐射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拓展和增值。新建校区和原薄弱学校各方资源得到全面优化,实现了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的愿望。
师资共享 加速青年优秀教师成长
专业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成立教育集团,关键在于师资调配与培养。
记者了解到,任城区各教育集团内部统一师资调配、统一教学管理、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研备课、统一考核评价,推进城乡教师交流,最大限度地优化了教师资源。集团内各校区联合教研、课程共建,发挥名校、名校长、骨干教师集群效应,以及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辐射作用,加大集团校内管理人员、教师双向交流轮岗力度。以教师自主报名与学校指派相结合的方式, 盘活集团内部骨干教师资源,集团学校骨干教师流动占比达15%以上,促进了青年优秀教师迅速成长,壮大了名优教师队伍。
任城区各集团化学校现有全国优师5人、齐鲁名校长2人、齐鲁名师9人、省优师15人,拥有省、市级以上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等人才称号的共计260余人,区级运河名师近300人。
创新管理 提高各校区办学水平
由于集团内、校际间发展水平不一,如何构建教育集团长效运行机制,建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是推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任城区各教育集团校总校和各校区围绕“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开展合作,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理顺决策、执行、监督、保障等机制和环节。集团校对教学改革、教育评价、发展规划、重大活动、教师交流轮岗等事项具有决策或自主权,采用雁阵前行的模式,突出各成员校发展“一校一特色”,提高各校区办学水平,带动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同时,坚持“集团统筹、分校使用、自主管理”的原则 ,打破资源壁垒,探索搭建集团内运动场地、图书馆、体育场馆、创客实验室以及智能设备等硬件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和平台,促进资源多元供给、充分共享,提升集团学校硬件资源使用效率。并发挥教育集团优势,组织学校开展大教研活动,不断丰富校本课程内容,组建课程“超市”,学生可自助选择特色课程,提高优质课程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