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妮: 信守承诺传播国学近10年

本文转自:南湖晚报

  N晚报记者 辛春喜 通讯员 纪亚千 孙斌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春妮曾经是平湖市林埭幼儿园的一名幼儿教师,现在是平湖市一家幼托机构的幼辅老师和保丰学塾的义务授课教师,长期致力于国学文化的传播工作。一句“我一定会坚守阵地传播国学”的承诺,近10年来,李春妮老师利用空闲的周末时间,风雨无阻,在平湖市林埭镇的保丰学塾中,免费教授孩子们国学课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孩子们理解并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累计达到15000人次。

  真心诚意做公益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春妮老师一家三口一起去聆听了当湖书院关志刚老师讲授的《孝经》课。课程虽短,李老师却受益匪浅。关老师的一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让李老师醍醐灌顶,解开了家庭关系的困惑,从此也迷上了国学。

  接下来两年,李老师带着女儿积极参与当湖书院开设的亲子共修公益课,同时还参与了书院的义工工作,既积累了国学知识,又增长了一定的课程经验。

  2016年,林埭镇的保丰学塾,突发变故,一些老师离开了。李老师得知消息后,临危受命,毅然接下了给喜欢国学的孩子们继续授课的重担,从此也踏上了国学传播老师的授业之路。

  近10年来,李老师每一周的时间都过得充实满足,周一到周五是正常的上班工作日,周三夜间会有讲师培训班,周四晚上则是家长课堂,周五晚上,李老师开始努力备课,周六早早起床,来到学塾,和团队老师、义工一起布置课堂,准备材料,上午的8点20分正式上课,10点30分下课。教学前期因为资金困难,李老师还自费购买了很多课程资料。

  回忆起保丰学塾的办学历程,李老师感慨地说:“我们老师上课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是纯公益性质的,虽然我放弃了大把的周末休闲时光,但我喜欢国学,给小朋友们讲课是真心诚意愿意去做的事!”

  信守诺言传国学

  2016年,李春妮老师在正式成为保丰学塾的一名国学老师后,曾许下一个诺言:传播国学是一件好事,要坚持做下去,越做越好。

  “小朋友们知道吗,‘孝’字上半边是老字头,下半边是子,就像父母永远把孩子护在怀里。”清晨的保丰学塾里,李春妮举着毛笔在宣纸上挥毫泼墨,30多个小脑袋齐刷刷往前探着,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她藏青色的棉麻旗袍上洒下细碎金斑。这个画面持续了3285天。近10年间每个周末,国学课堂的大门总会准时推开,露出李春妮标志性的月牙笑眼。她独创的“亲子甲骨文游戏”让晦涩的《千字文》变成跳房子方格,“论语角色扮演”使孔子的智慧化作家庭情景剧。当看到曾经剑拔弩张的母子在排练“孟母三迁”时相视而笑,李春妮知道,那些在故纸堆里蛰伏千年的文字,正在悄悄松动现代家庭的茧房。

  梦虽远,追则可达;愿虽艰,持则可圆。近10年来,在每一位老师的辛勤付出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全力支持下,保丰学塾的国学课堂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口口相传,吸引着平湖全市的少年儿童前来学习。

  谈到坚持将国学文化传播给孩子们的诺言,李老师意味深长地说:“言必信行必果,认定的事情就要做到,孩子和家长们的肯定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好几个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跟着我学习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这是令我最感动的!”

  言传身教做榜样

  近10年间,每一堂国学课程,不仅仅是孩子们学习知识,快乐成长,李老师自身也获得了巨大的提升。

  家庭生活方面,李老师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孝道”的内涵,从肤浅的逢年过节给双方父母买衣服,买礼物,送红包,转变为更多在精神上给老人体贴和关爱,践行真的孝敬。

  她的女儿也在李老师的言传身教下,端正了自己的品行,从一个备受溺爱,爱发脾气,觉得端上来的喜欢吃的菜只能自己吃的孩子转变成了一个懂得分享,自觉孝敬长辈的好孩子。

  国学课堂上,在李老师的启发式、鼓励式教育下,一个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慢慢学会了基本的礼仪,一个个沉默寡言的孩子,渐渐大胆开口说话,自信地介绍自己。

  谈到孩子们伴随着自己共同成长,李老师欣慰地说:“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们能够从我身上学到国学知识,理解并践行下去真是难能可贵。”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