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黄美玲
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对教师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积极的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研究表明,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情感持久的源动力,是成为和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关键因素。有学者认为教师教育课程的最佳构想是培养职业认同感,教育部2021年出台的《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文件就专设了“职业认同”一项,这意味着职业认同培养业已成为当代师范生重要的成长课题。
君子品格是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中重要的品格特质,包含了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等因素,其中的优秀因子在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中得到延续和共鸣。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君子品格典型化身的孔子、孟子、韩愈、朱熹等大儒无不高度认同教师职业: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孟子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的人生至乐之一;韩愈、朱熹亦将教书育人、编订教材作为人生的重要志业。这或提示我们君子品格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养成之间当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或可以君子品格培养涵育当代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文化”一词蕴含“以文化人”的意涵,儒家君子品格培养即以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故以君子品格培养涵育当代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这一育人目标宜经由传统文化类课程实现。现谨就其逻辑理路和实现路径简要申述如下。
君子品格与教师职业认同的密切关联,能够在君子“志于道”的人生追求与生命意义中得到体现。“志于道”是君子品格的重要内涵,对道的追求,在孔子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子夏处则为“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孟子处则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些论述无不彰显出古之君子对道的执着追求。事实上,求道、行道、传道、弘道成为君子们的毕生愿望和自我建构的生命意义所在。并且,先贤们早已意识到,对作为自然运行规律和社会应然的伦理规范的“道”的把握和弘传仰赖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从《礼记·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论说中可知,前贤认为只有通过学才能知“道”、悟“道”。而学道得益于教学活动,《中庸》“修道之谓教”之论正有此意。由此,传统儒家认为教学活动甚至足以攸关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业,故《礼记·学记》才有“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样的论述。而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教师,自然也被认为与道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韩愈才会将“传道”作为教师的首要职责,甚至进一步将教师作为道的载体和象征,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故而,具有君子品格的个体会因对道的执着追求而具有较高的教师职业认同。
与此同时,君子品格中“持己无争”的人生态度亦有利于教师职业认同的维持。《论语》谓“君子矜而不争”,又认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孟子》《礼记》等亦都强调“反求诸己”。在传统儒家经典中,“无争”关乎“让”。《论语》中,孔子被弟子们描述为兼备“温良恭俭让”五德,《左传》则更以“让”为“德之主也”。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持己无争”代表着君子在完成事务和解决问题时、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从自己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改变现状并且明白与他人争胜无助于问题解决的特质。而国内外研究表明,在中小学和幼儿教师群体中,付出和回报失衡现象较为常见,有可能面临着一定的心理冲突和失衡。研究表明,在付出和回报失衡的情况下,具备君子品格的教师之所以仍能具有较高的工作意义感,且坚持投身教书育人的事业,乃因其坚持对育人使命的担当,拥有超越功利的精神定力,能从工作本身探究和寻求意义,故不易受到外部得失的困扰。同时,具有君子品格的教师能对从事的教育工作保持清醒自觉,在处理自我和外界关系时善于维持内心和谐,秉持有所不为、持己无争的态度,不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即使遇到不利环境,也能通过较好地调节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发挥自我效能,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维持较高水平的工作意义感和职业认同。
上述即是君子品格水平何以能促进教师职业认同的一些原因,而传统儒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君子品格养成之道可为当代师范生传统文化类课程实现以君子品格培养涵育教师职业认同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其通过诗的熏陶唤醒内在自觉,借礼的规范确立行为准则,凭乐的浸润达成精神升华,三层递进的培育逻辑,既能让师范生在文化浸润中塑造君子品格,又能使其在品格完善中深化对教育使命的体认,从而将职业认同根植于深厚的精神修养之中。
首先来看“兴于诗”。孔子提出“诗可以兴”,朱熹将兴释为“感发志意”,“兴于诗”即意味着《诗经》可以通过其情感唤起功能激发易在日常生活中被遮蔽的真性情,唤起审美理想,激发其对于成为君子的愿望。当然,当代师范生传统文化类课程自不应局限于《诗经》这一具体文本,应在广义的古诗文教学中精选文本,以体验式教学唤醒其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激发、建构起其成为君子的人生自觉,并以此作为塑造学生君子品格的重要一步。如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当中,即可通过对杜甫《兵车行》《垂老别》和李颀《古从军行》等诗篇进行场景还原式讲解,激发师范生的恻隐与是非之心。
其次来看“立于礼”。《论语·颜渊》提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己复礼”作为儒家伦理的重要命题,其中蕴含着自我控制与仪式之间的丰富联系。传统儒家正是通过礼仪演习来培养自我控制等君子品格的重要品质。《论语》提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即是当时通过射礼演习来培养君子谦让、无争品格的明证,事实上亦与当代具身学习理论不谋而合。此外,研究显示,庄严的仪式可以增强人的敬畏感,仪式动作直接增强个体的控制感。这都是君子品格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塑成君子“克己无争”等品格。针对当今社会传统仪式感不断缺失的现状,师范生传统文化类课程可引入古代射礼、饮茶礼等礼仪教学,并经由礼仪演练这一具身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君子品格,尤其是其中自我控制的心理品质和礼让、无争的行为倾向,进而以此为中介强化教师职业认同。
最后来看“成于乐”。乐教是传统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者皇侃认为“成性在于学乐”,即品格的最终养成有赖于音乐学习。当代心理学研究进一步发现音乐可通过情绪感染提升个体的共情和积极情绪体验,且音乐所诱发的一些自我超越的积极情绪,如敬畏、崇敬和感恩等,可能有利于培养亲社会行为。这既印证了儒家经典“美善相乐”的判断,又阐明了君子品格何以能“成于乐”。有鉴于此,师范生传统文化类课程可引入古代音乐赏析等相关内容,鼓励师范生参与古乐欣赏与表演,在审美唤起的状态下真正育成君子品格。事实上,部分学校业已开设了“楚调唐音歌吟”选修课,将非遗传承与师范生的诗、乐教育熔铸一炉,开启了以此培养师范生君子品格的探索。
(作者单位: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部、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