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摆摊火爆全场,孩子卖花馍赚翻,劳动教育咋这么香?

校园里摆起了“美食一条街”,孩子们吆喝着卖花馍、推销紫甘蓝,忙得不亦乐乎。这不是集市,而是陕西榆林市第十八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展的一幕。学生们化身“小掌柜”,用自己的巧手和脑子,把劳动变成了乐趣,还在实践中学会了责任和创造。

这场活动7月3日在学校操场热闹开场。摊位上摆满了学生们亲手做的美食:现炒小菜冒着热气,凉拌菜酸辣爽口,水果拼盘摆出各种造型,馋得人直流口水。孩子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吆喝,有的忙着介绍产品,有的还现场展示怎么做花馍。家长们围着摊位,笑着看自家孩子变身“小老板”,那场面别提多热闹了。数据统计,这次活动吸引了全校近800名学生和家长参与,摊位成交额超过了5000元。这可不是简单的买卖,孩子们在其中学会了怎么跟人沟通、怎么管钱、怎么团队合作。

劳动教育在这所学校不是空话。陶艺课上,孩子们的小手沾满泥巴,捏出一个个歪歪扭扭但充满创意的陶罐。沙画室里,他们用手指在沙子上画出山川河流,灵感满满。职业体验室里,孩子们穿上白大褂,扮演“白衣天使”,模拟急救场景,忙得不亦乐乎。这些活动让劳动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干,乐在其中。

学校的劳动教育分年龄段设计,低年级的孩子从系鞋带、整理书包开始学起。中年级的孩子会接触一些跨学科的课程,比如在“云上田”智慧种植基地,他们不仅种菜,还得观察植物生长、记录数据,甚至分析土壤成分。高年级的孩子则参加社会实践,比如社区服务、公益活动,慢慢懂得为别人着想的重要性。老师高英说,学校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学着爱劳动、会劳动,懂得劳动的意义。

榆林市第十八小学的劳动教育还有个特别的地方:他们打造了“校园工坊+家校农场+社区实践”三个平台。校园工坊里有陶艺、木工、种植等课程,家校农场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劳动,社区实践则鼓励学生走出去,服务社会。比如,学校推出的“劳动积分制”,学生每次完成劳动任务都能攒积分,积分还能计入综合素质评价。现在,全校95%的学生劳动技能都达标了,动手能力和责任感也明显提升。

校长韩君如对劳动教育有自己的想法。她说,劳动教育不是让孩子干苦力,而是要让他们在劳动中找到快乐,学会思考,懂得创造。比如,学校正在升级“手绘劳动日志”项目,让孩子们把劳动过程画下来,记录心得。接下来,他们还计划结合STEAM教育,推出智能种植课程,用科技让劳动更有趣。这不仅接地气,还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

劳动教育到底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它会不会只是走个形式?这些问题值得大家一起思考。或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劳动让孩子们更接地气,也让他们更有底气面对未来。你觉得劳动教育还能怎么玩出新花样?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