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州的教育人,背起行囊,翻过大山,把知识的火种带到西藏察雅县。他们不是去旅游,也不是去探险,而是要帮那里的孩子点亮未来。察雅县海拔高,氧气少,但这些老师的心气儿更高,用行动告诉大家:再苦再难,也要让孩子们学到东西。
万州和察雅,千里之外,风马牛不相及。可这几年,两地因为教育紧紧连在一起。2023年9月和2024年6月,万州区的领导带着队伍,去了察雅县第一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地。他们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实打实地看学校、聊教学,琢磨怎么帮得更精准。察雅的学校条件不如城里,老师也少,优质资源更缺。万州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定用实际行动帮一把。
送教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干货。2023年8月,万州电报路小学教育集团的18名老师,带着精心准备的课,走进察雅县第一小学和第二小学。他们上了道德与法治、科学课,还有微班会。课堂上,老师们用提问、讨论,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学得可起劲了。课后,当地老师拉着送教团队交流,说这些课让他们开了眼界,学到了新招儿。这样的活动,不光是教课,更是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过去,让两地老师的心贴得更近。
学前教育也不能落下。察雅有些地方,村子散,路远,很多孩子上不了幼儿园。2024年7月,万州麻柳林幼儿园教育集团的老师们去了察雅。他们走进三所幼儿园,观察教学,聊问题,还上了示范课。工作室的熊壮老师讲了《活教育思想的本土化实践》,听课的老师们直点头,说这课讲到了他们心坎上。课后,大家一起讨论,找亮点,挑不足,气氛热烈得像过节一样。
代培班是另一大亮点。从2014年起,重庆的中学开始为昌都的学生开代培班。2023年和2024年,15名察雅的高中生来到万州上海中学和第一中学读书。学校不仅教知识,还教民族团结,给学生配了帮扶小组,生活上也照顾得细致入微。这些孩子在万州学得认真,成绩进步大,很多人说,这段经历让他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说起援藏老师,陈云的故事最让人动容。他是万州分水中学的历史老师,2016年去了昌都第一高级中学。学生们叫他“陈巴拉”,藏语里是“爸爸”的意思,可见多亲。陈云在察雅教了9年,成了重庆援藏时间最长的老师。学生们爱听他讲课,遇到难题就找他,连好吃的都想给他带。陈云说,每次想家的时候,看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他就舍不得走,递了一次又一次援藏申请。
2024年5月,万州又派了两位老师,颜定才和宋开进,去察雅帮三个月。他们跑遍了县乡学校,听课、评课、开讲座,忙得不亦乐乎。每到一处,他们都和当地老师聊得火热,提出改进建议,帮学校提升教学质量。颜定才说,察雅的老师很努力,但缺资源,缺方法,他们来就是要帮着把路走宽。
信息化建设也在推进。2025年,万州计划帮察雅建一间精品录播教室,让孩子们用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不是摆设,而是要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接触到好课程。万州还承诺,每年派名师、骨干教师去察雅送教,同时请察雅的老师来万州跟岗学习,参加各种培训。这样的来来往往,像是搭了一座教育的桥。
这些努力,结出了实实在在的果子。察雅的课堂越来越活,老师们的方法越来越新,孩子们的眼界越来越宽。数据也说明问题:2023年,察雅县小学的教学质量提升了10个百分点,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了15%。代培班的学生,90%以上考上了理想的学校。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老师的心血和孩子们的希望。
教育援藏的故事,像一朵格桑花,在高原上开得正艳。它不只关乎知识,更关乎心与心的连接。你觉得,这样的帮扶,能给孩子们带来多大的改变?未来,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让这份情谊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