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挫折的熔炉中锻造生命的韧性(杏坛随笔)

本文转自:安阳日报

□荣爱和

过度保护的教育就如一座看似精致的象牙塔。有一次,我在小区里散步,看见一个小男孩飞快地骑着车,男孩的妈妈在后面大喊:“慢点儿,别摔着。”不一会儿,小男孩不小心摔倒了,气得直跺车,还气呼呼地说:“我再也不骑这个破车了!”我笑着劝道:“男子汉,摔倒了再爬起来,怕啥?”听了我的话,小男孩愣了愣,又开心地骑车去了,只留下一脸疑惑的小男孩妈妈。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因盗取火种给人类而遭受永世折磨,却始终保持着不屈的意志。这个古老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荣耀不在于从不跌倒,而在于每一次跌倒后都能再爬起来。

抗挫折教育是现代教育中锻造生命韧性的关键过程。芬兰教育体系将失败教育纳入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并克服困难;日本学校通过适度的体力劳动和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这些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创造了一个允许失败但鼓励再次尝试的环境。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消除障碍,而是引导学生找到跨越障碍的方法,让每一次跌倒都成为认知自我、提升自我的契机。

自信的真正基础是抗挫折能力。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这种了解与热爱,来自经历挫折后对自身能力的确认。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历过适度挫折并成功克服的儿童,其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从未面临挑战的同龄人。真正的自信不是从未失败的无知无畏,而是明知可能失败却依然敢于尝试的勇气。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够独立面对人生挑战的个体。将抗挫折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不是对学生的苛求,而是给予他们最宝贵的人生礼物——在逆境中保持希望的能力,在挫折中寻找机遇的智慧。当我们的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这种内在韧性时,我们培养的将不仅是能够应对考试的学生,更是能够应对人生的战士。在挫折的熔炉中锻造出的生命韧性,将成为他们面对不确定未来时最可靠的铠甲。

古代《伤仲永》的故事警示我们,即便是天赋异禀的个体,若缺乏挫折的磨炼,也难以实现持久的成长。请永远记住:孩子不是在温室中被呵护的花朵,而是在风雨中能够抗击风暴的橡树!

(作者单位:安阳县永和镇中心学校)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