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深度学习助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港北区武乐镇吉斗小学 周龙全

  一、深度学习概述

  “深度学习”容易令人想到互联网时代下的人工智能学习技术,如AI人工智能,但是教育领域的“深度学习”则指人的学习。深度学习的定义是指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和多层次的加工、分析来获取新技术或新知识内容,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控力以及学习思想的一种方法。根据深度学习的标准要求,学生学习是由浅到深,由初级到高级的学习过程。而且,学生在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从以往的被动学习逐渐发展为主动学习,形成一个学习金字塔。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缺乏自制力,难以长时间专注于学习,再加上部分教师教学不得法,无法有效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从而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学习浮于表面,对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影响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现阶段部分学校的小学数学还处于浅层学习,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师未能意识到深度学习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对数学知识缺乏反思、分析和创新运用的学习思维,从而造成学生的数学学习还处于浅层化、初级化的学习阶段。具体来看,学生只是将数学学习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抱着为学而学的心态去学习,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取好成绩或完成父母的要求。

  (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反思、总结、发散性和创新性,造成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还停留在浅薄层面。由于每个学生的天性和学习能力有差异,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学习上的“千人千面”。

  (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和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知识碎片化学习的现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未能将单独的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只是孤立地、片面地学习数学知识点,从而造成学习存在模块化和零散化的问题。如果学生零散地、孤立地学习数学知识,会造成学习思维僵化,只能机械地运用数学知识点。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开展深度学习的策略和措施

  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并不要求教师将知识点进行过度复杂化的讲解,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知识点有机融合和串联,培养学生发散性、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度学习的教学。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有条理性的学科,所以对于学习基础差、知识薄弱的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深奥难懂的课程。而要解决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这一问题,必须要先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引导他们主动地思考、学习。而良好的教学氛围就能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成长。

  (二)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并不是全程依靠教师的辅导来讲解,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学习已经成为人类的终身事业。因此,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在小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阅读、思考、学习。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提前将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预习以及分类,指导学生如何将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分解,在课堂中带着问题来听讲、学习,比较教师的教学角度与自己理解的角度差异,分析学习的得失点;在掌握基本知识点后,再思考该知识点与以往的知识点之间是否有联系;指导学生建立思维导图,将所学的知识点前后进行串联归纳,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的自主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是处于主动性、主体性地位。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想办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一种平等互信、和谐共处的方式来对待学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以亦师亦友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立足现实,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用不同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步发展。

  四、结语

  数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抽象性、逻辑性强的学科,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首先要解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问题,教师通过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来吸引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点的讲解和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打好学生数学基础的同时,积极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