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存在感”需要被重视,家长的及时回应,决定了孩子的态度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在家庭教育问题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的父母这样抱怨:

我家孩子经常旷课,不爱学习

我家孩子老是抱着手机打游戏,不好好学习

我家孩子经常在学校打架,父母的话根本听不进去

诸如此类的问题,一方面是孩子在家庭中缺乏关注和爱,另一方面也是孩子想要在父母那里寻求存在感。

存在感的建立,最初是在0-3岁的婴幼儿时期。

当一个婴儿吃手的时候被允许,他便感觉到存在;

当一个孩子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被允许,他便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当一个孩子的想法和观点被认同和尊重,他便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当一个孩子可以享受自己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成果的时候,他便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我有一个学生,个子不高,精瘦精瘦的,平日里话不多,偶尔会用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望着你。

对这个孩子,我内心里是喜欢的,教了他几年,除了开学和家长会时见过他爸爸,再也没见过其他家人。

我懂得这意味着什么,自然就多了几分怜爱。

可无论用什么招儿,他都不会像其他孩子那般亲近我,最多是羞涩一笑,抿着嘴,不出声。

有一次终于逮着个机会把他搂到我身边,手快碰到他的脖子时,孩子怯怯地往后缩,似乎要躲避什么。

就在他歪头一瞬间,我发现了孩子脖子后面有些异常,深红色的伤疤像一条条巨大的蚯蚓歪歪扭扭地高高突起。

我这才醒悟过来:他一直穿着衬衣,不管天气多热都要把领子竖起来。原来如此——他既不是耍帅,也不是耍酷,而是保护自己,一种近乎自卑的自我保护。

我把手伸进去,明显感觉到孩子身子一僵。“不疼了吧?”我一边问一边轻轻抚摸,“应该是开水烫伤的,对不对?”

他抬头诧异地望我一眼,又低下眼睑。

“我们交换个秘密好不好?”我提起裤腿,露出因烧伤留下的伤疤,“你看,比你的严重多了。你这点跟老师比只能算小菜一碟。而且,你的这个疤痕应该可以手术,老师这个再也不能了。

再说了,我们是因为受伤才这样的,不丢人!”

打这天起,孩子不再那么抗拒我,慢慢儿还亲近起来,虽然没有其他孩子那么大尺度。

他成绩始终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差,我几乎没有因为这个而批评过他,关于我俩的伤疤,谁也不再提起。就这样,我们一起相处了四年半。

因为个人原因,五年级第二个学期开始,我就没再教这个班级,但时不时在校园里可以碰到,他又如从前那样,抬头瞄我一眼然后逃也似地跑开去。

有一天,我去向老师打听他的情况,不提还好,一提老师便数落起他种种劣迹:经常带钱来学校,买各种东西给同学,唆使男同学跟人打架在老师面前装无辜,上课不是写小纸条就是睡觉……

老师说得义愤填膺,我都可以理解,孩子变成这样,做老师的痛心疾首,却又无能为力。

但我也能理解那个孩子,他其实就是在寻找一种存在感:一个人在班级里的存在感,只不过他用错了方法,或者说他试图走捷径:他学习不拔尖,甚至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拔尖,第一条路被封了;他个子那么矮小,手臂那么细,说句不好听的,只有被人欺负的份,第二条路又被封了;脖子上的伤疤是他心理永远的痛,说不定还因为这个受人嘲笑,第三条路也被封了。

唯一能做的,就是用钱,用钱买东西给同学,至少可以在班级扮演一个有钱的主儿,这方面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尝到这种方法的甜头,从此有人跟在他身后,有人听他指挥……

没有哪一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孩子用这种方式成长,没有哪一个老师愿意自己的学生用这种方式接受教育。

我们会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能否完美演绎各种角色,来源于从小的自信和满足,也就是不被忽视的“存在感”。

不单是孩子,“存在感”也同样存在于成人的世界里。

无论孩子是黏人的还是独立的,无论是爱哭闹的还是喜欢安静的,作为父母都要尽可能多地向孩子传递亲情和关怀,不要等到孩子自己主动向父母去索取。

作为父母要及时正向的、积极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和想法,认同孩子的存在感,让孩子时刻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注,让孩子内心不必努力的用“极端”的方式去刷存在感,让他能够勇敢的去接触世界,因为他知道父母永远都在他的身后。

孩子被看见,被回应,这是孩子存在感形成的基础。

当孩子能够以独立的个体存在于一个家庭中时,他的语言,他的想法,他的建议能够被父母所回应时,孩子的内心会因为有存在感而逐渐的建立起成就感来。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