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了一句话:“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浑浑噩噩”。我身边一位朋友就很符合这句话里表现出来的状态。她现在正在考研,每天都非常努力地学习;我见过她的本子,上面用红、绿、蓝、黑四种颜色做笔记,整个本子看起来花花绿绿,写到某一条时还得回忆这一类知识该用哪种颜色的笔。学习过程中,她只追求时长,不追求有效时间。
每天给自己定五点的闹钟,迷迷糊糊洗漱完六点出门,往图书馆或者自习室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然后在朋友圈发图打卡:“今天又是努力的一天!”实际上,上午一个小时玩手机,中午午觉睡一个小时,下午打游戏看小说两个小时,晚上听歌又是两个小时。平时,她最喜欢刷题,因为看视频需要动脑子,背单词需要动脑子,只有刷题不需要动脑子。但是刷完又不总结错题,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根本就没有真正利用起刷题的价值来。
有些网友总结得好:“就像是一个孕妇快到预产期,家里都盼着她生个健康孩子,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有怀孕。”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研究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将一群黑蚁分为三组,每一组由30只黑蚁组成;这些黑蚁被投放到了模拟自然环境巢穴中,研究者们以此来观察它们的分工情况。这些蚂蚁大多数都兢兢业业,做着搬运食物、照顾后代的任务,但是却有少部分蚂蚁一直无所事事,终日游荡,并不工作。但当研究者们断掉这群蚂蚁的食物来源后,那些勤奋蚂蚁立刻乱成一团,而这些“懒蚂蚁”却不紧不慢,带着蚁群向新的食物处迁移。
原来,它们不是懒,而是在四处侦查,为蚁群留好后路,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为什么你越勤奋、却越平庸?其实,你表现出的“低质量勤奋”,比懒惰要更加可怕。
认知资源有效分配
《吕氏春秋》有言:“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如果全天都用来摄入信息,那什么时候用来消化呢?如果全天都用来消化信息,那信息又从哪里摄入呢?之前就有一位同事,天天加班到八九点,竟然就只是为了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展示出一段花里胡哨的PPT。明明只用word文档列清楚一、二、三、四条的简单工作,硬是被弄得如此复杂,让自己处理工作的效率降低,这不是得不偿失吗?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你是否也曾陷入了“低质量勤奋”之中,花费了很多功夫做一些“形式主义”工作,却没有真正将知识和经验纳为己用?做着一只勤奋转圈的蚂蚁,实际上却根本没有创造什么价值。心理学家卡尼曼提出的认知资源理论认为,个体有着对某种刺激事件进行认知、归类等的能力,称为认知资源或者认知能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需要认知的刺激事件越复杂,占用的资源就会越多。当我们将认知资源全都浪费在“低质量勤奋”中,那那些真正需要我们去关注、去理解的事情,就只能无限期延后或者被我们的潜意识忽视了。
最小行动,最大收益我们总是下意识地批评懒惰,但是人类社会有多少发明——诸如汽车、洗碗机、扫地机器人、洗衣机这些物品,是因为“懒惰”而出现的呢?真正的懒惰不是行动上的懒惰,而是思维上的懒惰。而那些聪明的人,会用最小的行动换取来最大的收益,先行做完所有工作,而后专心致志地玩,所以看起来显得“懒惰”。
但有的人却不乐意进行深度思考,也不会去做长远打算,只沉迷在虚假的机械劳动之中,最后看着成果,深觉自己非常有成就感。所以,我们应该换一个评判标准,用“产出价值”而非是“努力程度”来评价某件事的好坏。当你还在用四种颜色的笔把本子涂的花里胡哨时;别人已经比你多学了半本书,并且已经深入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于是开始休息放松,拿出手机打游戏。
而你看一眼对方,再看一眼自己,觉得对方真是懒惰,一点也不如自己努力上进。可双方的产出价值,却被你选择性地抛在了脑后;你自己的无效劳动,却被算入价值之中,这样的“精神胜利法”,对任何一个想要上进的人都没有任何用处。
假装努力的本质是焦虑为什么你能一坐十几个小时却什么都学不进去?为什么你做了一堆无用功却假装告诉自己你仍在进步?棉花糖实验是心理学领域著名的实验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于20世纪60年代在斯坦福大学设计并展开实验。
实验对象是一群3到5岁的儿童,他们被单独留在房间中,面前放着一块棉花糖;他们可以选择立刻吃掉,也可以选择等待15分钟,就会有第二块作为奖励。这些孩子中,只有三分之一等待成功,剩下全都因为无法抵抗诱惑而提前吃掉。换到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假如一个人没有自控能力,就会因为积累在心中的焦虑情绪而选择提前满足。没错,假装努力的本质就是焦虑。
你没有底气自己是否能认真学习,所以才一坐十几个小时,希望自己在诱惑之余能多少学进去一些;并用“虚假的学习时长”来给自己颁发安慰鼓励奖。你做形式主义工作,是因为你焦虑于自己干不出实绩,所以才从别的地方下功夫,展现出自己的上进。就像一个得不到奖状,于是去商店买了假的奖状回家交给爸妈的孩子一样,你自己就是那个孩子,而爸妈就是你被欺骗了的大脑。这就是为什么,你越努力、越看不到进步,越努力越觉得自己平庸。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如果你想要真正获得进步,为自己辟开一条生存之道;不妨尽快抛弃“低能量的勤奋”,做一只真正能够进步的“懒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