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名高三学生郑重地在高考志愿表上写下了非清非北的选择,他们的班主任漆老师,却在班级群里敲下冰冷的字句:"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将我们所有的感情都化整为零",甚至宣布"明天上午将以失望解散此群"。这番师生之间无声的拉锯战,瞬间扯开了所谓“为你好”教育情感表象下的真实纠葛。
这并非孤例。高考志愿季,多少学子面临相似压力?当名校光环与个人意愿冲突,教育者该扮演什么角色?
高考成绩揭晓,瑞昌一中漆老师为三名学生精心规划了“清北”之路。但7月5日,得知学生未按其建议填报时,情绪瞬间爆发。
微信群内,她痛斥学生“完全以一己之心填报热门专业”,指责他们辜负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苦心劝告,最后愤然宣布“解散此群”。
学校次日紧急声明:漆老师已深刻检讨,校方重申尊重学生志愿自主权,严禁任何干预行为。目前学校与漆老师已向学生及家长致歉,三名学生终按自身意愿完成志愿填报。
漆老师事件撕开了教育中一道隐秘伤口:
志愿填报是青少年向独立人格迈进的关键仪式:
当三名学生终于按照自己心意提交志愿表时,他们赢回的不仅是一次选择机会,更是对自我人生的主权宣示。漆老师那句“感情化整为零”的痛心之言,恰恰暴露了某种教育迷思——将情感投入与回报预期捆绑,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学生未来之上。
理想的教育,是让每一株幼苗按其本性生长。志愿表上那一个个坚定勾选的专业代码,不该成为教师荣誉的勋章,而应是青春梦想的起航坐标。
陶行知曾言:“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
当教育者学会放下“我执”,
讲台之下,终将绽放万千姿态的人生风景。
愿每一次选择都被尊重,每一份热爱都有归处。
作者 | 本文转载自@教师吧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