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象山石浦家长学校个性化定制家庭教育指导课
一座学校两套课程 父母孩子共成长
记者 应磊 共享联盟·象山 金晓巍
本报讯 (记者 应磊 共享联盟·象山 金晓巍) “写作业前,先和孩子一起清理桌面,只留下必要的文具;家长别当‘监工’,可以在一旁安静阅读陪伴……”暑假伊始,象山县石浦镇中心小学将家长学校的课堂主题拓展到暑期作业陪伴。教师高珍珍在家访中发现,有学生做作业磨蹭,家长常因急躁而打骂。根据家访情况,她和家长学校的团队老师一起为家长量身定制了一套方案,帮助家长正确进行作业陪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其品格塑造与成长的关键引路人,家长不仅要“教子有方”,更要以身作则。这是石浦家长学校成立的初衷。早在1983年2月,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便在石浦镇中心小学诞生,至今已吸引上万名家长参与。石浦镇中心小学党支部副书记邵琼表示:“家长学校不仅抓一代人,更促两代人。孩子入学,父母便同步进入家长学校,接受系统性的家庭教育指导。”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浦镇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对家庭教育普遍认识不足。为根本性改变这个状况,石浦镇中心小学决定创办家长学校,并拟定家长学校章程,自编教学大纲和教材。新生家长需与子女同步“入学”,学制一年。这一创举逐渐在当地营造起“好家长光荣”的社会风尚。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核心环节,良好的家庭教育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有效促进其发展。石浦家长学校因此采取“双轨并行”策略,开发了完整的课程体系:针对学生和家长的不同视角,分别编写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家庭教育指导读本和学生教育读本,并配套开发了系列微课。
运行40余年,石浦家长学校的课程设置已从关注共性需求转向个性化定制,着力满足家长需要。“我们通过问卷收集家长关注的问题,据此分别设置教学内容供家长选择。”邵琼介绍。
石浦镇渔民众多,捕鱼季长期在外。“问卷结果显示,渔区不少孩子存在父亲陪伴缺失的问题。”邵琼表示,针对这一发现,家长学校特别开发了“童心童言话陪伴”微课程,从儿童视角讲述父母陪伴带来的温馨与快乐。这项课程包含孩子自导自演的家庭情景剧和互动讨论环节。情景剧真实呈现陪伴缺失的困扰,家长以旁观者身份观察,并在老师引导下参与讨论,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共同找寻解题之道。
如今,石浦家长学校的教学形式和平台日益多元,已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学校打造多元学习场:通过微信学习群、直播群等,家长可便捷获取优质资源;“父母微学堂”平台持续输送各类家教微课;校门口的“家教墙”则巧妙利用家长等待的碎片时间,让他们能轻松汲取家教知识。“抓家长教育,建家长学校,实现了亲子共成长、家校共成长,有效带动家风、校风、社风转变。”石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