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生用扁担挑行李回家的视频片段,感动了无数网友。在采访中这位女生说,自己想读教育专业,未来当一名老师。
张雪峰看到采访后发微博喊话:“请记者朋友转告刘同学,教育学不是当老师的。”
评论区有学生现身说法:“我就是因为报了教育学,差点考不了教师编。”
在有些孩子从小尝试各个兴趣爱好,并选定了自己以后将要从事的事业时,还有很多普通孩子在高考报志愿时,由于信息壁垒选错专业,影响了一生。
而张雪峰一类的人给这些普通家庭的孩子提供了看世界的窗口,让他们拥有了改变人生的可能。
曾经在一次直播中他说:“如果我是家长,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
可有些站在高楼里的人,却指责张雪峰太过功利,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理想。
殊不知对普通人来说,选错专业的代价可能就是一生的困顿。
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的张桂梅也曾被博主批评其教育模式:学习是需要天赋的,在天赋面前努力不值一提。
可在很多孩子的父母早已给他们铺好了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的路径时,还有很多大山里的女孩因为观念、物质条件不能继续上学。
在这种客观条件的差距下,一部分人对于张雪峰和张桂梅的批评,显出了万分的傲慢。
世界很大,不要站在高楼上,傲慢地指着大山。
大山困不住孩子们向上的心,他们也可以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作为普通家庭的父母、子女,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三个教育的真相。
01
致父母:
真正的托举,是赋予孩子“争取”的能力
在张雪峰那条微博底下,有家长留言:“作为家长,我只知道如果张老师不说,我完全不知道教育学当不了老师。”
一言道出了张雪峰对于普通家庭的重要性,他让普通家庭的孩子可以在信息洪流中,有效地获取关于报考专业的关键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为自己的未来进行更优的选择。
张雪峰为普通家庭提供了新的可能,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普通家庭的孩子可以主动去争取更可控的未来,而不是被动等待未知。
他代表了一种破除信息壁垒,改变现有环境的力量。
张桂梅同样也是赋予孩子们“争取”能力的榜样。
生长在大山里的女孩们,有些人困于落后的家庭观念,认为女孩是用来换彩礼的;有些人困于贫穷的家庭环境,没有钱支持孩子上高中;大部分人从没见过大山外的世界.....
而张桂梅忍着病痛,翻山越岭挨家挨户劝说家长,让孩子们回校读书;在全国各地奔走,在各方的帮助下,成功创建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一步一步带领这些女孩翻越思想、物质的大山,她们最终成为了女军人、女医生、女教师、女法官、女警察……遍布全国。
她让大山里的女孩们认识到自己有获取教育的权利,并且告诉她们,可以靠着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改变人生,知识和学习能力,永远是她们人生最大的底气。
今年高考结束后,张桂梅在给毕业生的信里写道:“孩子们,也许有人会对你说,读书再多也发不了财。但读书的目的,就是让你明白,能不能发财,并不能衡量你的人生是否成功。当你读了很多书,你就会知道,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性.....”
当女高的孩子们铿锵有力的喊出专属女高人的口号:“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她们已经走出了她们的大山。
真正的托举从来不是直接给答案,而在于赋予他们“争取”的能力。
作为父母,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孩子主动争取的能力:
(1)给予孩子自主权
在一些小事上,给孩子做决定的权利,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决策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扩大他们自主决策的范围。
(2)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父母自身敢于争取,让孩子看到父母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争取的行为,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坚持“三要三不要”原则
三要:要当听众而非裁判,要给信息而非答案,要设边界而非围墙。
三不要:不要立即说"不行",不要替代孩子解决问题,不要嘲笑孩子的尝试。
最重要的是,告诉他们人生是旷野,当孩子相信自己的人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他们自然拥有了敢于争取的底气和力量。
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02
致孩子:
当你有所突破,你就值得赞扬
雨果曾说过:
“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
那些在张桂梅,张雪峰引领下努力改变人生的孩子,抓住了机会,最终靠自己的奋斗跨越了命运的险峰,正是值得我们敬佩和欣赏的人们。
但在一些人的思维方式里,评价一所高中的成功与否,在于它培养出来多少清华北大的学生,评价一个学生乃至一个人的成功,在于他是否有名校背景。
2024年高考结束后,有博主发文称:“一个扎心的真相:华坪女子高中至今没有考上清北的学生。”认为女高的教育模式培养不出来顶尖人才。
这种观点乍看没有问题,实则漏洞百出。
如那位博主所言:“学习是需要天赋的。”但小到补习班,大到精心设计的升学之路,有多少大山之外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们没有经历过这些呢?
而这些都是大山里的女孩们不可望也不可及的优良条件,她们只能靠自己,这是她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机会。
她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好的未来。
这毫无疑问值得所有人的赞扬。
正如张桂梅曾说的:
“现在,女高的毕业生里,有警察、有老师、有军人……她们都没有被大山‘困住’,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在我看来,这就是成功的人生。”
孩子们,只要你们保持前进的勇气,不断突破局限,这就是值得的人生!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突破能力边界
始终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主动迎接未知的挑战。当你看得越多、学得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人生的边界便会不断拓宽。
(2)突破思维定势
经验是把双刃剑,过于依赖经验,就会困于思维定势,难以取得进步。只有主动打破思维定势,借鉴经验但不完全依赖经验,才能走得更远。
(3)突破认知局限
在一张白纸上,我们往往会被几个有颜色的点吸引,却忽略了周边的空白。接触新鲜事物,突破认知局限,发掘更多的可能性,生活才能豁然开朗。
寻求突破的路必然艰辛,却能让你不断进步,成就更精彩的人生。
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03
真正的见世面,是看见世界的很多面
之前网上很火的一段话:
“你能一眼认出最新潮牌,别人能一眼分辨农作物的种类。
城里的孩子看惯高楼大厦,农村的孩子见过满天繁星,这个世界太大,谁也没资格说自己见过天地万物。
很多时候,你我坚持的‘高级’只不过是偏见,而所谓世面,只不过是世界的一面。”
深感认同。
那位批评女高教育模式的博主,他认为考上清北才可以称之为成功,这是他的世面。还有批评张雪峰的人们,认为他过于功利,不考虑孩子兴趣和理想,那是他们的世面。
但是这个世界有很多面,不是他们盯着的那一面,见世面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包容和狭隘之分。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见世界广袤,知生活深浅;不讥贫寒,不妒富贵;不傲慢,不自弃。
正所谓:对天地敬畏,对众生慈悲,对自己归心。
作为孩子的引路人,父母可以从小对孩子进行引导,让他们早早意识到世界之宽广,学会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成长为一个懂得自知、自省、自律的人。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知行所说: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读书见知识
读书,始终是增长见识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通过阅读,孩子们可以意识到世界的多元复杂,拓宽视野边界;看到众生百态,学会换位思考;回归内心的深度自省,实现自我认知的深化与成长。
读书既要精专也要广博,从童话故事到科普读物,从文学经典到历史纪实,不管什么类型的书,都有其趣味和深度。
梁启超曾对长子梁思成说:
“你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
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
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孩子在书中见过了宇宙之广阔,知识之广泛,自会改变气质和认知,增长眼界和见闻。
(2)出门见世界
毕淑敏曾说过:“因为见过世界的广阔,你就会知道自己的渺小。”
真的“见世界”,是让孩子意识到不止存在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选择,自然而然开拓了视野,扩展了心胸。
除了带孩子去旅游景点,也可以带孩子去他们平时不常去的地方。
比如,去菜市场,感受生活气息;去乡下,体验种植,让孩子看到社会的多面去体验生活,体验不同生活的日常。
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让孩子见世面,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3)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世面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决定了孩子的眼界和见识。
你给孩子制造一条船,他就会渴望航海;你让孩子仰望高山,他就会渴望攀登。
这就是眼界,这就是世面。
父母的思维,决定了孩子的命运;父母的认知,决定了孩子的人生;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能见多大的世面。
所以,有远见的父母都会从自己本身去思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逼迫孩子;懂得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对孩子造成影响;在合适的时候选择放手,给孩子自主权。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帮助孩子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拓宽他们的眼界,那些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最终会让孩子拥有最宽广的人生。
▽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大的托举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本身有可以冲破土层的力量。
在有限的生命中无限的争取突破的可能,这是孩子们可以拥有的最大的成功。
不必理会高楼上的指责,他们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真正的世面不在高楼之上,而在大山之外,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