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 聚势前行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数智赋能 聚势前行

——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改革发展纪实

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依托安徽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综合实力与办学积淀,在终身教育的征程中锚定方向、砥砺前行。

学院秉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战略目标,以数智技术为笔,以服务情怀为墨,深化高质量教学改革,提升服务型队伍能力,拓展多元化办学结构,积极推动终身教育、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

学员毕业合影。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供图

数智赋能:搭建终身学习“云桥梁”

如何科学把握教育数字化战略机遇?如何解决在职人员学习需求与工学矛盾?

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在线教育,探索“互联网+”新模式,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通过线上线下、自主集中等方式的有机结合,让学习成为“主动生长”的过程。

依托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157门优质线上课程全天候绽放智慧光芒,每年11000分钟的课程更新频率,让知识活水永不干涸。学院与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省内多所高校缔结“资源共享联盟”,百门精品课程跨校流通,形成“共建共享、美美与共”的教育资源共同体,使江淮学子共享知识暖阳。

更具突破性的是,学院早在2010年就搭建起学分转换“立交桥”,让学历教育、自学考试、在线课程等学习成果自由流转,为万千职场人铺就“随时可充电”的成长快车道,助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以心传心:编织师生服务“连心网”

“热心、真心、耐心、细心”是学院所有工作人员的服务准则。为解决继续教育中学习动力不足、监督缺失等问题,学院为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建立班级群,通过民主选举组建班委会,形成“班主任—班长—组长—组员”的组织模式,将分散学生串联为互助成长共同体。

班主任作为学生与学院沟通的桥梁,不仅通过教学管理平台督促学习,对未上线学生进行一对一通知,更在生活与心理方面悉心关怀。

2022级法学班学生黄某因答辩失利陷入低谷,班主任数次暖心疏导助其重拾信心,最终在二次答辩中绽放光彩,师生间的双向奔赴凝结成致谢锦旗,成为“以生为本”的生动注脚。

学院将继续教育学生与全日制学生“同等对待”。举办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彰显仪式感,激发学习热情;办理校园卡、学生证,使其共享校内资源。

参加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的新生代表邵慧慧感慨:“这种仪式感让我觉得,无论多大年纪,学校永远敞开大门欢迎求学者。”

深耕细作:筑牢教学质量“生命线”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成人教育摇篮到新时代继续教育重镇,学院以“质量立院”为根本,积淀出熠熠生辉的育人口碑,先后荣获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等荣誉,并当选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第七届理事单位。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2018年以来,学院共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2项,其中《互联网 +,四心四员,助力学历继续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综合性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融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分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

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招生专业从2019年的26个优化至2025年的9个,校外教学点精简至3个。

融合共生:赋能区域发展“新动能”

学院依托学校学科资源,开展党政干部、企业行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年培训10000人次左右,精准对接地方发展需求。在人社部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训机构遴选中,获批十大门类中的六个培训方向,将为安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与定点帮扶的阜南县开展教育系统财务培训班、乡村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形成“培养一人、带动一域”的辐射效应,实现高校帮扶从“输血”到“造血”的乡村振兴长效路径。

同时,学院积极推进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项目,为在职人员提供更多学历提升通道,构建“人才蓄水池”,推动全社会人力资本持续增值。

新时代,新征程,安徽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让优质教育资源普惠更多群体,为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持续注能!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7月04日 12:01[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