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周口晚报
“赛”出一个读书自律的孩子
◇王秀兰
合上厚重的《青春岁月》,我长吁一口气,心情很不平静地感慨:“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
听到动静,女儿回头看看我,说:“妈妈,我的《稻草人》也快读完了。”
“你的书怎能跟我的比?你每本书100多页,我这本可是长篇巨著,是著名作家于华老师纪实性长篇小说,548页!”
女儿一听颇有情绪,不满地说:“可我读的书多啊,怎么就不能和你比?我偏要比个试试!”看着女儿较真的模样,我扑哧一声笑了:“怎么个比法?”“怎么公平怎么比!”女儿撂下一句话,又沉浸在她的《稻草人》世界里。
第一轮比赛毫无预兆地开始了。女儿把《稻草人》一读完,就抱着四本书欢喜地放在我面前,有《稻草人》 《草房子》,还有彩图注音版《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她说:“妈妈,把你读完的书拿出来吧,咱们的读书大比拼现在开始。”我捂着嘴笑,心想:一句玩笑话,还当真了!怕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我非常配合地从书架上抽出那本感人至深的《青春岁月》,与女儿的四本书放在一起。
“就一本?”女儿窃喜,“那这次读书比赛我赢了!”“比本数,当然是你赢,但论真材实料,你四本书摞一块儿也没我一本书厚。比厚度,我略胜一筹。”我说。女儿极为不满,立马反击:“谁家比读书是比厚度?要比本数才对!”“这样对我不公平,要不比页数吧?”我用商量的口气询问。她极不情愿地点点头,开始翻数书页,计算出四本书页总和,再对比我的书页总数,一算,小脸立即憋得通红,眼里噙着泪花,一副委屈的样子,嘟着小嘴默不作声地走开了。可见这次比拼,她输得很不甘心。
女儿的脸就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转一圈回来,便已阴转晴天。几天后,她告诉我,家里的课外书都读完了,让再给她买两本。女儿在网上选了《青铜葵花》和《黑瓦红瓦》。从书寄到的那一刻起,女儿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吃饭的时候,书放在手边,眼睛舍不得移开。我吵着、催促着,她才快速扒完饭,又着急忙慌读书去了。之后,每天放学写完作业,她第一要务就是读书,甚至上厕所也要带着书读一会儿。很快,两本书就被她啃完。没有新书,她就把家里的《辽宁青年》《读者文摘》《小学生之友》等杂志找来阅读。此时,我并没意识到她还在跟我比赛,除了偶尔得闲把床头杂志翻阅一下,真正静下心认真读书的时间很少。到了月底,女儿再次提起比赛的事,我只能尴尬地捂着脸笑。当然,这一轮比拼,女儿完胜。她捧着书,欢呼着、雀跃着。
看到女儿的读书热情被激发,我暗自庆幸,同时也被女儿读书热情感染,重拾书本认真阅读。我把床头杂志一本本读完,把家里两本名家集萃找出来细读,甚至拿起女儿的四大名著读起来。女儿毫不示弱,把哥哥送她的生日礼物《柯南侦探》套装读完,又找出旧书《天工开物》《上下五千年》等重读一遍。后来她竟瞄上我的书,把书架上的《丰子恺文集》《名家散文集》《生命的支撑》等书也拿下来认真阅读。当月的读书比赛,女儿再次赢了我。
望着孩子如花的小脸,我豁然明白,原来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被激发出来的。必要时,家长可以通过趣味性较强的游戏或各种比赛进行引导和促进,家长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也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果。经常和孩子“赛一赛”,孩子会更爱读书。
都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读的书”,面对这样一个读书自律的女儿,我甘愿再输许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