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分高考状元刷屏朋友圈,北大考古女孩入职敦煌研究院——99%家长都错了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这几天您的朋友圈被“天选之女”刷屏了吗?

河南开封高中女生代易瓒在今年高考中取得了724分的好成绩(物理类),其中数学满分,语文140分,化学99分,物理98分……

如此成绩实属难得,加之代易瓒长相清秀,端庄大气,因此被网友称作“天选之女”。

01

“天选之女”代易瓒与“考古女孩”钟芳蓉

面对各路媒体采访,代易瓒大方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她表示,在学习过程中,要明白自己的学习目的是什么,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能更加坚定地克服。

同时,代易瓒表达了自己对数学发自内心的喜爱。她说数学一直是她热爱的学科,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她得到了很多乐趣和成就感。

初中时,代易瓒在书店翻到高中数学教材就挪不动步了,一道立体几何题让她蹲在书架旁解了两小时;高中三年,代易瓒的错题本用三色笔标注“基础概念”“易错陷阱”“竞赛拓展”,累计27本、12万字,被同学称为“镇校之宝”。

“解难题比打游戏还上瘾。”“我不是为了考状元学数学,是数学本身让我觉得有意思。”提起数学代易瓒的眼睛里有闪亮的光。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代易瓒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大学数学教材,展现了极强的自律精神和自我驱动力。

代易瓒对数学的由衷热爱让我们想到了曾经的“考古女孩”钟芳蓉,谈到考古时她的眼睛里同样燃动着一片星辰大海。

高中时,钟芳蓉在图书馆里与《我心归处是敦煌》一书结缘,樊锦诗“一辈子守护莫高窟”的故事,让她在课本扉页写下:“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为了早日触达梦想,钟芳蓉加入学校历史社,周末去博物馆做志愿讲解。

2020年,钟芳蓉以湖南省文科第四的成绩报考北大考古系,质疑声如潮:“676分上考古,太浪费!”

可是,钟芳蓉义无反顾。大学期间,她放弃假期参与山西夏县遗址发掘、敦煌壁画修复,在40℃的烈日下蹲在探方里清理陶片,手磨出泡也不肯歇息;并在《考古与文物》上发表论文。

“每次挖到一片陶片,就像和古人对话,这种快乐比刷剧、追星更持久。”在《中国青年报》的一次采访中,钟芳蓉这样说道。

2024年7月,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钟芳蓉在学院毕业典礼上致辞。

同年,她参加甘肃省文物局2024年直属事业单位校园招聘,在敦煌研究院石窟考古岗位的面试中取得92.40分,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入职敦煌研究院。

不久前,钟芳蓉在敦煌研究院的工作照曾登上热搜。

照片中,她穿着工装,举着探方铲,蹲在壁画前记录颜料分层,整个人都好像在发光——这就是热爱的力量。

02

内驱力的胜利与不功利的父母

一个将数学当成“通关游戏”,以27个错题本作为通达数学王国的阶梯;一个以考古连接古今时空,在敦煌洞窟的晨露中修复唐代壁画,寻求灵魂共鸣。

教育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因“内在需求”(如好奇心、成就感)而行动时,动力远强于“外部驱动”(如分数、奖励)。

而代易瓒与钟芳蓉的成长轨迹映证了这一点。她们彻底颠覆了“学霸=天赋+高强度训练”的世俗认知,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把兴趣变成使命,以热爱竞逐梦想。

她们的“优秀”,不是“被塑造的完美”,而是“被唤醒的热爱”。本质上是“内驱力”的胜利,是生命意识的充沛表达与极致彰显。

并且,代易瓒和钟芳蓉的背后都有一对不功利的父母。

代易瓒的父母都是开封市的普通职工,他们没有花费大量金钱给代易瓒进行课外补习,而是通过日常的陪伴和鼓励,默默支持孩子的学习‌。

“我们就是普通家庭,给她一张书桌、一盏台灯,剩下的全靠她自己。”父亲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母亲则会在代易瓒压力过大时塞小纸条:“累了就回家,妈妈的饺子永远热着。”

而出生于湖南耒阳的钟芳蓉是留守儿童。几个月大时,钟芳蓉的父母就为生计外出打工,钟芳蓉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

虽然钟芳蓉的父母是外出务工人员,但他们很重视教育,并对女儿的一切决定全力支持。

为供钟芳蓉转学至市区私立学校(学费是老家三倍),他们不惜花光所有积蓄。当钟芳蓉选考古专业被质疑和群嘲时,他们坚定地站在钟芳蓉身后,说:“我们不懂考古,但孩子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教育学家杜威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当父母用“理解”替代“焦虑”,用“信任”替代“控制”,这簇火焰便会自发燃烧,照亮孩子的人生。

03

如果想毁掉孩子的内驱力,你就这么做

某重点小学五年级学生铭轩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

6:30起床背英语单词(目标:三年级过KET),7:30上学;

放学后奥数(冲刺“走美杯”)、编程(考信息学奥赛)、钢琴(十级冲刺);

周末更要赶场“名校直通车”“牛娃集训营”。

这样的“教育军备竞赛”,正在很多家庭上演。当教育被异化为“分数KPI”,当孩子被物化为“竞赛机器”,我们弄丢的不仅是学习本身的乐趣,更是生命最本真的内驱力。

正如代易瓒在采访中所说:“如果学习只是为了考高分、被夸奖,那遇到难题时,我早就放弃了。”

“我妈手机屏保是我的成绩排名,我爸微信名是‘小宇冲清北’。”深圳某重点中学高二学生小宇对心理医生说,“他们总说‘这都是为你好’,可我连‘自己喜欢什么’都快忘了。”

图源/视觉中国

小宇曾对天文感兴趣,攒了半年零花钱买望远镜,却被母亲摔在地上:“看星星能当饭吃?有这时间多刷两道数学题!”

他尝试和父母沟通想转文科(他擅长写作,校刊上发表过小说),父亲拍着桌子吼:“文科就业面窄,听我的选理科!”

最终,小宇的内驱力像被抽干的泉水——他上课走神,作业敷衍,甚至假装生病逃掉竞赛课。“反正学什么都是他们定的,我为什么要拼命?”

《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2025)》的数据印证了这种现象:在“父母完全主导学习规划”的家庭中,孩子出现“被动学习”“情绪倦怠”的比例高达68%;而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家庭中,这一比例仅为12%。

教育心理学中的“过度 justification 效应”解释得更直白:当外部奖励(如父母的认可、分数带来的优越感)过度介入,孩子会逐渐丧失对事物本身的兴趣——他们不再为“喜欢”而学,只为“满足父母”而学。

而北京某重点中学“学霸”子涵的故事,更令人叹息。

子涵的人生曾被父母写成“完美剧本”——

小学:钢琴十级(简历加分项)、奥数省二(小升初敲门砖);

初中:提前学完高中数学(中考降维打击)、编程拿国赛银奖(强基计划保底);

高中:锁定清北经管(父母调研过,金融行业薪资最高)。

“我妈说,除了学习,其他事我都不用操心。”子涵在高三日记里写道,“可有时候我盯着课本,却想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学这些。”

2023年,子涵以698分的成绩考入清北经管学院。但仅仅一个学期,子涵的“完美剧本”便彻底崩盘。

“我就像在大海里游泳,看不见岸,也不知道往哪游。我只想逃离。”大二上学期,子涵因多门课程不及格被学业预警。

寒假回家,子涵把自己锁在房间三天,最后对父母说:“我想退学。”

母亲当场崩溃:“我们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就这么回报我们?”

子涵却红着眼眶说:“你们付出的不是‘爱’,是‘控制’——你们爱的是‘清北学霸’这个标签,不是我。”

《中国大学生发展报告(2025)》显示,在“父母完全主导人生规划”的大学生中,34%出现“目标缺失型迷茫”,12%因无法适应自主学习选择休学或退学——

因为他们从未为“自己喜欢什么”做过选择,更没真正体验过“为热爱而努力”的快乐。

04

爱越纯粹,内驱力越坚韧

铭轩、小宇和子涵的故事撕开了教育最痛的真相:父母越控制,孩子越无力;爱越纯粹,内驱力越坚韧。

若想让孩子拥有“为自己而活”的力量,必须记住:

1、内驱力的土壤是“自主选择”

孩子不需要父母替其做选择,而是需要父母给予选择权。越早让孩子明白,“我做的事,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越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2、内驱力的燃料是“热爱本身”

当孩子为“喜欢数学”而学,为“想和古人对话”而学,这种动力是自发的、持久的;当孩子为“考高分让父母高兴”而学,动力会随着奖励的消失而枯竭。

3、内驱力的天敌是“完美规划”

前文中子涵的父母用“完美规划”把他送进名校,却剥夺了他“为自己试错”的机会。教育的本质不是“避免失败”,而是“教会孩子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

写在最后: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当父母学会后退一步,把人生的“方向盘”交给孩子;当“我为你好”变成“你开心就好”,每个孩子事实上都能像代易瓒和钟芳蓉那样——眼里有光,脚下有路,活成自己的“天选之子(女)”。

来源/朵妈陪娃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