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街头卖菜的阿姨,一边打算盘一边劝我补课,说“娃儿成绩不行,补起!只要补得多,哈佛离你不远。”
我点头如捣蒜,心里却骂了句娘——这是哪个骗她的?
这年头,补课不再是学习的“外挂”,更像是家长精神状态的粉底液,遮瑕、磨皮、滤镜三合一,一涂,全家都心安。
甚至可以说,补课像是家庭教育的一场“集体幻觉”。
爸妈在鸡血中看见希望,老师在绩效里数着学费,机构在每个周末的晚上敲锣打鼓地等你上钩。孩子像被喂料的赛鸽,一圈圈围着应试教育的高压锅打转,鸽还没飞出去,人已经熟了。
我一直怀疑一个事儿:
如果孩子真的适合补课,为什么大多数人补完也没见飞黄腾达?
说白了,补课不是魔法,它是滤镜,能把有天赋的孩子P得更亮,却救不活压根不想飞的鸡。
家长的认知差距和补课焦虑,像极了为没电的手机反复充电——屏幕一亮,全家安心,但信号早就坏了。
焦虑这东西,像方便面调料包,拌在哪儿哪儿香。
孩子成绩差一分,家长脑子嗡嗡响三宿。于是乎,认知跟不上现实的家长,成了补课市场最忠诚的金主。
他们真不是怕孩子不成才,是怕自己后悔没上点“保险”。
我妈就是那种不补心慌型。
一次我考了个倒数,她在阳台哭得像看了韩剧,第二天就把我塞进一个传说中“名师授课”的辅导班。结果名师每天讲的内容比我上课的老师还水,三周过去,我数学没进步,倒是学会了斗地主。
我有个表弟,小时候补课补得飞起,一周七节,寒暑加课,连过年都没放过。后来考高中没考上,他爸气得说:“这么多钱打水漂了!”
我表弟回了一句:“钱是漂了,我人也差不多废了。”
现在他在一家茶楼端茶,速度堪比AI送餐,嘴甜如蜜。老板娘都说他是被补课耽误的服务业天才——要早放出来,早成金牌服务生。
还有邻居阿姨,花了两年补课费培养她女儿去上艺考班,结果艺考失败,转头去读大专。
阿姨说不后悔,“至少我尽力了,良心过得去。”我心想,你良心过得去,你女儿腰快闪了。她女儿在大专玩cosplay走红后退学了,现在靠直播月入两万。
那阿姨气得三高飙升,说:
“我当年要是花那钱给她买套化妆品,现在起码在抖音当大V了。”
人是分型号的,教育却当所有人是“统一接口”。
大脑不是U盘,插上就能传数据。有些孩子适合死磕题海,有些孩子就该去田野跑马。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补课可以拉高下限,拉不高天花板。
学霸补课,那是怕自己落后;学渣补课,那是怕爸妈发火。看似都在补,实则一个在升级打怪,一个在挂机挨打。
高中班里有个同学,天赋爆表,不补课,成绩年年第一。
他妈每次开家长会都低调地坐角落,怕被问“在哪补的课”。直到高考结束,他考进清北,家长群炸了——“天才不补课,打我们脸啊!”后头有家长冷静分析:“他肯定偷偷补了,只是不说。”
我笑了,这就跟你信UFO,你说它藏得好,所以你才看不见,是一样的逻辑。
我哥从小学补到大学,课表比公务员还忙。
每次考试前他妈都说:“多补几次,就能逆天改命!”后来高考,他还是没进本科。他妈不信命,继续砸钱让他复读。复读那年,我哥彻底佛了,上课睡觉,放学蹦迪。
结果反而超常发挥,进了二本。
他总结经验:“别补了,早睡早起才是真补。”
小孩子的脑子不是海绵,是土壤。补课是强行灌水,表面湿润,实际泡根。
想要真的成长,得靠平时的滋养——自由探索、自主学习、适当挑战,而不是一个劲儿灌题型、灌套路。
特别是进了高中,拼的是脑子里有没有“独立操作系统”,而不是硬盘里装了多少题库。太早补课的孩子,大多被定型得太死,遇到灵活题就脑子卡壳。
比如我侄子,三年级时天天上奥数班,题做得飞起,老师夸他“脑子灵活”。
后来读初中,遇到一道数学建模题卡半小时,我提醒他:“别用死公式,想一想生活里的情境。”他回我一句:“书上没写过,我不敢乱想。”我瞬间明白,那不是脑子不灵,是思维早被程序化。
他不是学生,是被反复迭代的题型识别器。
曾带一群补课娃做阅读训练,其中一个孩子看到《活着》的选段,问我:“余华是谁?他是不是也得过卷王奖?”我哭笑不得,说他是作家,写《活着》是让你理解人为什么活着。
他点点头,又问:“那这段能出什么题型?”
我想了一会,回答他:“出道大题,问你是否被教育系统拐卖过童年。”
所以说,补课不是原罪,但也不是救赎。
它就像味精,放得巧,是鲜;放得多,是咸;天天使劲加,结果就是中毒。
因为教育从来不是一场拔苗助长的竞赛,而是一个看天吃饭、顺势而为的慢活。
认清补课的边界,调整焦虑的方向,比死磕课程更有意义。孩子不是工具,不需要按“完美路径”走。你只要帮他找准节奏,别拖他,也别推他。
他该是花的,就会开;他该是草的,也能绿。
最好的教育,不是把孩子送进某个重点学校,而是陪他成为那个想成为的人。 补课能补知识,补不了成长。真正对孩子负责的,不是每节课后的“你听懂没”,而是每段人生转弯处的“你想去哪”。
平平淡淡、轻轻缓缓地告诉他:“你可以不赢在起跑线,但一定别输在思考力。”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