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家长说,孩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没有规则意识、不模仿、不能安坐、不回应等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好多家长认为:“我们的孩子不需要集体课,幼儿园都有,上个训课就可以了。”
其实孩子回归社会成为社会人的轨迹是:个训--小组--集体课--家庭--社会,这几个过程相互交叉,但很明显,集体课是孩子走向康复回归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
因此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这样我们的训练才更有针对性,也才更加有效。
个训课
顾名思义,个训课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基本能力进行针对性、个别化的训练,主要训练孩子最基本的认知、理解、模仿、回应等能力,让孩子注意力集中并能完成特定的简单指令。
个训课包含很多目标:基本的语言操作:提要求、命名、听者反应、复杂听者反应、交互式语言、游戏技能、社交目标等内容;根据科学的评估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加强儿童个人基本能力(即配合力、注意力、模仿力、语言表达、认知理解等),为其融入集体的环境打下基础。
集体课
集体课则是将在个训课中习得的技能综合运用,同时锻炼孩子理解并执行指令、感觉统合、主动表达、社交互动等,让孩子适应集体环境,提高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为日后顺利融入校园生活奠定基础。
简单来说,个训课是一对一训练,集体课则是一对多。个训课更注重孩子核心能力的提升,而孩子在集体环境里也可以强化个训课中学习的能力,并且学习一些简单的社交规则或者游戏规则。针对孤独症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将个训课与集体课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
上集体课有什么好处呢?
有人会问,我们的孩子听和看的能力都不好,注意力极度不集中,他怎么在集体课中学到东西呢?
集体课活动能把个训课习得的技能在集体环境中泛化和练习。孩子的竞争意识、基本的交流技巧、自我保护意识、课堂中的等待、跟随、关注等,这些都是需要在集体课中完成的训练任务。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集体课中的课程设置活动是一种自愿参加的、完全放松的、不带强迫的令人愉快的活动。以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为训练实例,会很容易被孩子接受。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的群体文化理论提到一点:个体在同属于自己特定文化的群体中接纳度才会高,否则个体就需要调试自己内在文化结构,以适应同伴群体。
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进程当中有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同伴关系与儿童社会化相关的研究中,研究者以观察、实验的方式证明了同伴关系对于儿童来说的绝对地位。
总之,同伴关系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人格的形成、道德的培养、社交技能的学习、情绪的控制等等都有重要作用。同伴关系帮助儿童发现自我,赋予社会知觉功能并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集体课一定要和比自己能力好的孩子上吗?
有家长说:“老师,我们家孩子能力比较弱,希望可以和能力比较好的孩子一起上集体课。”其实我们的学习能力受先天、也受环境的影响,先天已无法改变,环境的多样性更有利于大脑的发展,而不是单一的优势环境更有利于发展。
在儿童早期,大脑具有丰富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往更强发展,而是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会为将来的选择性发展提供更好的神经土壤。
基础研究表明: 给予多种感觉刺激可使运动皮层和视觉皮层树突长度增加及分支增多; 并使得脑组织代谢增强、脑血流变化及结构发生改变,同时使得动物的感觉运动功能和学习记忆能力增强,亦可影响突触的形成和认知发育。通过促使海马部位形成较多的突触,增强学习记忆能力。
在集体课上,能力较弱的儿童可以有模仿的机会,能力较强儿童在能力较弱的同伴面前有充当小先生的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