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迷茫三年,她站上讲台却成全校骄傲

孙舒畅站在三尺讲台上,眼神坚定,声音清亮,谁能想到,这个如今侃侃而谈的女孩,三年前还是个刚进大学、有点懵懂的新生。从青涩学子到备受认可的未来教师,她用三年的时间,写下了一段让人佩服的成长故事。她的经历,就像一盏灯,照亮了许多年轻人的梦想。

孙舒畅是齐鲁师范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她不只是个普通大学生,还是学生会主席,预备党员,拿过省政府奖学金、学业一等奖学金,还在各种比赛中拿奖无数。她在专业领域有自己的想法,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数据不会骗人: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优秀团员,还在“互联网+”比赛中拿到了校级立项。这可不是光靠天赋,她是用勤奋和努力一步步走出来的。

刚进大学时,孙舒畅也迷茫过。面对陌生的课程和各种学生组织,她不知道该怎么分配时间。学习压力大,学生会的工作也多,她一度找不到方向。幸好,她的辅导员及时帮她理清思路,告诉她:“你是学生,先把学习搞好;在学生会,就得为同学们做事。”这句话像盏明灯,点亮了她的路。她开始学会规划时间,学习和工作两不误,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在学生会,孙舒畅不是光喊口号的人。她组织活动、沟通协调,总是冲在前面。她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特别强,老师和同学都对她竖大拇指。她说:“为同学们做事,累是累,但特别有成就感。”通过这些经历,她不仅锻炼了自己,还学会了怎么处理问题,怎么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这些本事,后来在她的实习中派上了大用场。

大三上学期,孙舒畅去聊城市茌平区实验中学实习,教八年级的历史课。第一次站上讲台,她心里直打鼓。教材不熟,授课逻辑也不清楚,备课时感觉像在摸黑走路。为了教好课,她主动向老教师请教,认真研究教案,甚至把优秀老师的课堂视频看了一遍又一遍。她还一笔一画地模仿板书设计,连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她从紧张到从容,课堂上越来越有自信。

实习期间,孙舒畅发现,教书不只是讲知识,更是用心和学生交流。她说:“教育就像种花,得有耐心,得有爱。”有一次,一个学生上课总走神,她没批评,而是课后找他聊天,了解他的想法。后来,这个学生开始认真听课,还主动问她问题。这件事让她特别感动,也更坚定了她做老师的决心。她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实习结束时,学校老师都夸她是个有潜力的好苗子。

孙舒畅的成长,离不开她的坚持和努力。她说:“刚进大学时,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但只要肯学,总能找到路。”她把时间分成小块,学习、工作、志愿服务,每样都尽量做好。她的目标很清晰:先考过教师资格证,再准备考研,将来要么深造,要么扎根教育行业。她觉得自己还有很多要学,但她不怕,因为她相信,只要踏实走下去,总会有收获。

她的故事,让人想到一句老话:“行远自迩,笃行不怠。”意思是,想走远路,得一步步来,不能停下。孙舒畅就是这样的人,脚踏实地,目标明确。她用行动证明,只要努力,普通人也能活出精彩。她的经历,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年轻人的影子:迷茫过、努力过,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

孙舒畅的故事,也让人看到中国教育的希望。她这样的年轻人,愿意扎根课堂,用知识和爱去点亮学生的心。这不正是国家需要的未来吗?她用自己的努力,展现了中国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也让人们对教育事业更有信心。她的选择,呼应了国家对教育发展的重视,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

说到未来,孙舒畅信心满满。她说:“教育是件有意义的事,我想一直做下去。”她希望自己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用耐心和爱心,陪伴更多孩子成长。她的目标很简单:做个好老师,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她还想继续参加志愿服务,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多做点事。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