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长一段时间,孩子处于有点懒散和躺平的状态,有点眼高手低。
我不知道在学校孩子是怎么个状态,起码双休日和节假日在家里,是全面躺的节奏。
一天能学习一小时算是多的,大部分时候书包都没翻开,或者还没坐到书桌几分钟,就开始刷视频,看小说。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在学校学习很辛苦,也很认真,回家就没准备学。
一天两天,一周两周这样都没关系,可是这已经持续几个月了。
高一高二松懈一点,还没有那么紧迫,但在高三最后一年孩子还这样的节奏,真不行。
我在想,如果我不干预,还随着孩子的节奏随意摇摆。
那么明年高考的结果大概率不会很理想,一想到这样的逻辑关系,就觉得遗憾。
孩子不缺学习能力,也不缺学习的热忱,缺的是行动力与自律。
的确在家里,没有外部约束,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里,的确容易跑神,容易沉浸于娱乐中无法自拔。
我也知道孩子很多时候并不是不想学,只是一玩起来就忘记学习这档事了。
玩了之后,又有点不好意思,干脆说自己就没准备学习。
孩子认为自己只要在学校认真,回家即便不学也问题不大,成绩也能稳步提升。
面对着孩子想当然的自以为是,我觉得是时候该泼下冷水了,我反问他几个问题:
你们同学聪明不?他们学习能力怎样?
你们同学是否花了更多时间在努力学习?
别人比你一周多花十几个小时学习,你哪来的底气比别人成绩好?
一天不学,一周不学都没关系,高三要是一年都不学,会怎样?
我也知道孩子是有点眼高手低,也有点飘了,觉得自己只要稍微花点时间,花点功夫,成绩就能提上来。
他的确做到了在家玩,成绩也没有很差,他的确是从之前几乎不写作业从年排300多,后来开始写作业后,又重回年排100多。
这也给了孩子一个错觉:
觉得自己只要在学校认真,在家完全不学也能持续有个好成绩。
在我看来这种想法有点天真和自负,或者说孩子以这样的学习态度,最好的结果只能维持排名不大幅降,并不会持续上升。
因为在努力和学习的路上,没有人在原地会一直等你,大家都在往前赶,都在努力进取,都在最后一年沉淀和突破。
这一次,我没有再选择尊重孩子,也没有选择随便他爱怎样就怎样。
允许孩子试错,但不允许孩子拿整个高三来试错,这样的试错成本太高了,而且造成的遗憾很难弥补。
之前面对孩子的试错行为,我都蛮包容的,随他跌跟头,哪怕是错的,我也只是提醒,并不会纠正。
但高三的最后一年里,我给孩子的试错周期会缩短再缩短,要把时间都花在正确和值得的事情上。
无论是人际关系的分心,还是鸡零狗碎的内耗,都要降低到最小化程度。
正是因为懂得没有岁月可回首的残酷现实,才会想着尽力去推孩子一把,让他从心理上,意识和行动上迭代和优化自己。
孩子自负,眼高手低,是基于他当下的认知和想法,做出可能不成熟和片面的判断。
这时候我有必要去一盆冷水泼醒他,让他清醒一点,客观一点,角度站得更多元一点。
学习的事情,我是要放手,不放手我也看不懂,没有任何发言权。
但学习态度和落地努力的事,我不能坐视不管。
即便发生矛盾,即便孩子刚开始抵抗,即便明知道会引发争吵,我也要把这个逻辑给孩子讲清。
他可以当时不认同,但我想他肯定会前思后想,会反复权衡一下。
幸好上周跟孩子爆发的一场关于学习态度和努力指数的冲突,让孩子返校后有了颠覆改变:
开始重启跑步,刷高考题时意识到了自己欠缺的知识,有了高三的压力和紧迫感。
用孩子的话说就是:
虽然我学习上也没有比之前多做多少大改变,但我感觉特别有冲劲,特别有想把当下的学习搞好的冲动与愿望。
只要迈出意识先行的第一步,行动早晚都会跟上,自律需要坚持,而颠覆是坚持验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