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带了。”
办公室的老李老师一边整理教案,一边苦笑着感慨。
他是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从教研组长干到年级主任,桃李满天下。
本打算安心等待退休,结果因为同组年轻老师请假,学校安排他临时顶岗一个月。
从接到任务那刻起,老李就把这件事当成“最后一次战斗”来对待:
备课一丝不苟,设计问题环环相扣,讲课依然铿锵有力。
他说:“历史我太熟了,就算闭着眼也能讲。”
但没想到,一个月过去,学生评教出来的分数却只有85分,虽然不算差,却远低于年轻老师们的评分。
这事儿,让老李有些失落。
他并不怪孩子,只是不太明白:自己这么努力,怎么就不讨喜了呢?
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排斥年长的老师。
相反,一些资深教师一站上讲台,逻辑清晰、底蕴十足,反而更让学生心服口服。
但在节奏飞快、信息爆炸的当下,教学方式、课堂互动、技术工具的变化也在悄然重塑学生的课堂期待。
不少老教师反映:
自己讲课依然认真备课、字字斟酌,但学生似乎更喜欢轻松一点的氛围;
板书写得满满当当,PPT却常被学生评价为像公告栏。
这不是老教师的问题,而是我们所处的教学时代,真的变了。
50多岁还在带班带课,真的不容易。
要顶住教学压力、学生情绪、备课节奏,还得应对身体的小毛病:
失眠、头疼、腰椎不适……
很多老师其实是硬扛着上的课。
有些年轻老师课堂节奏快、互动多、段子频出,学生爱听;
用表情包、短视频、小游戏做教学导入,学生更容易带入状态。
但这并不是年龄问题,而是表达方式与学生距离感的问题。
同样的知识点,用不同的方式讲,效果可能截然不同。
这恰恰提醒我们:教学,不光是传授知识,也是一种沟通的艺术。
我们同样看到,有许多“宝藏老教师”:
拿起激光笔、操作多媒体、剪辑教学视频都不输年轻人;
讲题直击本质,逻辑清晰、耐心十足;
把课堂当作信仰,把每个学生的成长放在心头。
这群老师值得所有掌声与尊重。
他们不是被时代淘汰的人,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跟上。
教学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年轻老师有年轻的焦虑,老教师有老教师的担当。
教育不能靠“感动自己”来维系,也不能用“学生评教”一项数据来评价一个老师的全部。
我们常说要理解学生,那也请记得理解老师,特别是那些仍在讲台上默默奉献的前辈。
如果你也是一位正在坚持的教师,欢迎留言聊聊你的心声。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会一直为你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