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小学大变样,旧操场换新颜,孩子们的童年更精彩?

乡村小学变了样!重庆山坳里的岑龙小学,曾经冬天只能烧热水让孩子洗脸,如今塑胶操场、热水澡、电子屏幕一应俱全。乡村孩子的校园生活,正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天津蓟州区的西龙虎峪镇中心小学,过去是山里一所普通“村小”。现在,语文老师赵星用上了人工智能技术教语文。孩子们盯着屏幕,眼睛亮晶晶,学得特别起劲。赵星说,她跟城里优秀老师学了不少新招,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这所小学跟蓟州区第一小学结对帮扶,城里的好资源源源不断送到山里。老师们经常一起开教研会,讨论怎么教得更好。蓟州区还建了教育集团和联合学区,让城乡学校资源共享。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慢慢跟城里学校拉近了距离。

重庆秀山县的岑龙小学,变化更是翻天覆地。校长杨通庆回忆,几年前学校条件简陋,冬天冷得不行,学生得用冷水兑热水洗脸。现在,学校建了新教学楼,篮球场平整宽敞,还有图书室、音乐室。教室里装了电子屏幕,老师用数字化设备上课。吴雨柔老师说,这些新设备让教学方便了不少,孩子们学得也更开心。2021年以来,重庆投入了60多亿元改善农村学校条件。宿舍有了24小时热水,食堂也更干净,孩子们住得舒心,吃得放心。

在内蒙古林西县统部小学,校园里挂满了学生的手工作品。玉米皮、木片、松果,全是孩子们从身边捡来的“宝贝”。美术老师任慧敏带着学生用这些材料做粘贴画。学校有片劳动试验田,每年秋天,学生们去收玉米,顺便收集玉米皮。任慧敏说,这门课让孩子们学会了发现身边的美。李忻洋同学特别骄傲地说,松果、贝壳都能变成艺术品,感觉生活处处是宝藏。这样的活动,不仅让校园热闹起来,还让孩子们更爱自己的家乡。

秀山县龙凤坝镇中心校的英语课,也有了新花样。英语老师刘娅通过屏幕给“村小”司城小学的孩子上课。屏幕那头,孩子们跟着她学发音,练英语,学得可认真了。这种“专递课堂”让偏远山村的孩子也能享受专业教学。田智勇老师说,网络让教育资源“飞”进了大山。重庆还在农村学校建了心理咨询室、图书室,校园变得温馨又实用。

蓟州区的教育改革,走得也很扎实。徐连旺局长说,他们通过资源整合,缩小了城乡学校的差距。城里学校的老师、课程,甚至教学设备,都向农村学校开放。西龙虎峪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们,还参加了正高级教师工作室培训。霍玉梅校长说,他们的目标是实打实帮农村学校进步。这样的努力,让乡村孩子有了更多机会接触优质教育。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天山第二小学,每周四下午都有马头琴声飘荡。指导老师来自另一所学校,学生们拉得有模有样。同一时间,天山蒙古族实验小学的孩子则在学国画。两所学校资源共享,课程互补,孩子们学到了新技能,校园也更有活力。内蒙古还计划把北疆文化融入校园,推出读书活动、特色课间操,让乡村教育跟本地文化结合得更紧密。

岑龙小学的塑胶操场,是孩子们最爱的地方。以前的水泥操场,跑步容易摔跤。现在,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打闹,笑声传遍校园。杨通庆校长说,硬件升级让孩子们更愿意来学校。有了好环境,孩子们学习更有动力,老师教学也更有干劲。

统部小学的玉米皮粘贴画课,成了学校的一大特色。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手工,还懂得了珍惜身边的资源。任慧敏老师说,乡村学校资源少,但创意多。这样的课程,既省钱又实用,还能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家长们也觉得,孩子在学校学得开心,回家后更爱分享自己的作品。

这些变化,让人忍不住想问:乡村教育还能怎么更上一层楼?是继续升级硬件,还是开发更多特色课程?或许,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答案。乡村孩子的未来,正因为这些努力,变得越来越有希望。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