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聪明的父母,都会这样投资孩子的教育?别把时代红利当教育红利

如今,中国人抚养子女的费用非常昂贵,尤其是对中产阶级及更高层次的家庭来说,花费更多。孩子从小,在私立学校上学,在私立医院接受治疗,过着富足的生活。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国外的时候,花费了几百万,回来的时候,也不过是几千块钱,甚至几万块钱的工资,连学费都赚不回来。

他们没有上一代那么高的收入,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那么,家里的开销就会导致父母赡养老人和子女抚养老人之间的矛盾。所以,大部分人都认为,这笔钱,应该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这个观点确实是对的。

在适当的时机为孩子们的教育提供资金,这一点也需要加以考量。很多人都相信,孩子的学习和孩子的投资都要从很早就开始。但是,实践中也有危险。随着市场的不断加剧,很多学校和幼儿园都会打着“疯狂培训”的旗号,怂恿父母提前将自己的子女送入学校。但是,这样做不仅会使儿童产生较大的精神压力,而且还会对儿童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父母在选择子女的时候,一定要以子女的具体状况及成长时期为准,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及投资方式。

在中国40多年来的市场化进程中,许多人凭借高学历跨越了阶级界限,享受到了“时间”的“红利”。像是这样,靠着知识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发家致富的事例,并不少见。因为他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害怕自己的子女一旦松懈下来,又会再次跌落到最底层,从此再也不能像他们这样,过上这样的生活。他们认为,唯有通过教育,他们的孩子,才能活下去。

然而,若将其视为一种投资,则其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首先,教育是一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天分,和孩子的智慧,努力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们的儿子没有足够的天赋,进不了好的学校,那他们就会花费几千万,出国留学,等他们回来,还会面临一系列的面试。想要踏入社会,就需要一些机缘了。然而,事实却是事与愿违,一个人的天赋是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在学历上的巨大投入,并不一定能换来一份好工作。

第二,和别的东西一样,教育也具有一定的边界效果。当投资增加时,其效率增长速度降低。文盲,缺乏基础知识,无法保护自己的财产,因此,要想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就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过,一个美术硕士和一个美术博士,在生活能力和收入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孰高孰低,也说不准。因此,我们需要投资,但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投资,同时也要兼顾效益。

不如换一种方式,让自己的儿子,在华夏读一所普通的大学,然后将这笔资金,转化为固定资产和现金流,交给自己的儿子。孩子们有资产,有房租,至少不愁吃穿。这种事情,是可以由子女来做的,不一定要受过什么教育。

事实上,我们的父母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与其说是因为他们的教育,不如说是因为他们的时间。家长们都想将他们的成功经历带到下一代人身上,但是时代变了,以往的经历已经没有多少可比性了。

中国在这方面的投资如此之大,也是因为家庭节育的缘故。在一个多生子的社会里,一个家族对自己的孩子,一般都是选择最好的,也就是能读书就读书,实在读书不起,那就早点出去打工,或是另谋出路。而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就是所谓的“独生精养””以往,中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有资源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是很多人都会做的事情。这样的行为方式被不断的强化,最后导致了昂贵的养育和教育,被中产阶级和上流阶层认为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时过境迁。随着人口和全球化的红利逐步消失,随着一胎化到一胎化,因此,家长的育儿战略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在教育上投入过多。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不需要接受教育,他们只需要一个会赚钱的孩子就行了。教育和一技之长,往往是一个人一生立足的根本,而不是金钱。然而,一个家庭在子女的教育上投入也要有限度。这取决于每个人的财力,可能是十万,可能是五十万,可能是一百万,或者更多,但绝对不能超出一个家庭资产的一定比例,也不能把所有的钱都压在一个人身上。甚至于多一个兄弟姐妹,都要考虑到。

九零年代初期,最早“吃螃蟹”的一群人采用了将子女送入国外学习的“鸡娃”教育方式。哪怕是很一般的外国大学也能让孩子领先部分同龄人,回国到外企找个工作很容易自然拿到高工资,获得房产红利。所谓一步对,步步对。但是,那些30或40年后仍坚持这样做的家长,很有可能会面临“海龟失业”的局面。

回到以前,中国人最好的建议,就是买房子,其次,就是90年代初期,把孩子送到国外念书。所以,如今,这种建议也许是:将出国深造的资金交给你的子女,或是为你的子女“投资”一个兄弟姐妹。

校对 庄武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