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丨汕尾技师学院将跑出“比亚迪速度”,对产教融合有何启示?

在数字经济与高端制造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职业教育如何突破传统壁垒,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近日,汕尾技师学院与比亚迪共建产业学院的实践,不仅为这一问题提供了生动答案,更以“产教融合”为笔,书写了“教育链”与“产业链”双向奔赴的新篇章。

创新:从“校企合作”到“命运共同体”

传统校企合作往往止步于浅层“订单班”或实习对接,而汕尾技师学院与比亚迪的深度“绑定”,通过共建产业学院的形式,跳出了单一人才输送的框架,构建起“教育—产业—创新”三位一体的生态闭环。

双方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核心,共建实训基地、共研课程体系、共育技术标准,将比亚迪的尖端技术直接引入课堂,甚至将企业生产线“搬”进校园,让学生直面真实产业场景。

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打破了“学校教的内容企业可能用不上”的痼疾,更让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零时差”对接,真正将“产教融合”升华为“产教共生”。

“我们不是简单复制传统校企合作模式,而是要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汕尾技师学院校长赵宝江表示,产业学院将实施“双主体”育人机制,比亚迪深度参与专业规划、教材开发、质量评价等环节,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等特色专业群。预计到2025年,年培养规模将突破500人,为汕尾新能源产业集群输送紧缺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内核:以“硬核技术”锻造“尖端人才”

产业学院的建设绝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以技术创新为引擎,重塑技能人才的竞争力。

这座即将崛起的产业学院,将打造三大创新平台:依托比亚迪在电池、电机、电控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建设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开发“工学交替”项目化课程体系;组建由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这种“分段进阶、精准赋能”的培养路径,既保障了人才的专业深度,又为产业升级储备了“即战力”。

因此,在电子信息产业、珠宝首饰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汕尾其实都能以“硬核技术”锻造“尖端人才”的思维模式,复制这种产教融合模式,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缩影:从“城市崛起”到“湾区协同”

汕尾技师学院与比亚迪的这次“联手”,亦是区域经济战略的缩影。

作为广东沿海经济带的“西承东连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汕尾正抢抓发展机遇,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平台跳板,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

3月19日上午,汕尾市人民政府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举行合作共建绿色制造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双方将依托汕尾产业规划、港口物流、绿电资源等禀赋优势,以及比亚迪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产业链辐射带动等综合优势,在核心零部件生产、园区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这意味着汕尾发展将跑出“比亚迪加速度”。

而比亚迪产业学院的成立,不仅为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输送高技能人才,更通过“深圳技术研发+汕尾智能制造”的协同模式,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梯度转移,这是“城市崛起”到“湾区协同”的发展缩影。

启示:产教融合的“三重跃迁”

汕尾技师学院与比亚迪的实践,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三重启示:

第一点是机制跃迁: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以企业真实需求倒逼教育创新,同时也让企业参与到教育的生态中来,比如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共建技能生态链等。

第二点是空间跃迁:突破地域限制,通过跨区域产教联盟、共建产业学院等形式,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全域整合,携手打造“车间即课堂、导师即技师、作品即商品”的产教协同生态。

第三点是价值跃迁:将技能人才培养从“升学就业工作者”升维至“产业变革参与者”,让学生在解决真实产业问题中实现自我价值。

产教融合,绝非教育界与产业界的简单握手,而是一场关乎社会发展驱动力的深度变革。汕尾技师学院与比亚迪携手共建产业学院,既照亮了职业教育破局重生的路径,也为“汕尾制造”向“汕尾智造”转型提供了人才支点。

采写/拍摄:南方+记者 陈保良

【作者】 陈保良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