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童心小学的操场上,177个六年级学生正兴奋地卷起裤腿,光着脚丫,准备跳进水田抓泥鳅。这不是普通的课外活动,而是一场让人看了就想笑的劳动课。孩子们尖叫着、笑着,在泥水里追来追去,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似的,玩得不亦乐乎。
“下水!”老师一声令下,40多个孩子像小鱼一样扑进水田。田里的水刚没过膝盖,泥巴软乎乎的,踩上去有点滑。孩子们也不管这些,一个个撸起袖子,弯下腰就开始摸泥鳅。
六年级四班的田希然第一个发现了目标。她大喊:“那儿有条大泥鳅!”她弯着腰,双手在泥水里捞来捞去,手指头都快碰到泥鳅了,可这小东西滑不溜秋,愣是没抓到。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着说:“这泥鳅太狡猾了!”试了好几次,她终于一把抓住一条,高兴得举起来给同学看。
旁边的司梓彤可不跟泥鳅硬碰硬。她拿了个红色塑料篮,插进泥里,猫着腰使劲搅水,把泥鳅往篮子里赶。没一会儿,她一提篮子,里面果然有一条泥鳅在乱蹦。老师在旁边乐呵呵地鼓掌:“厉害,司梓彤这招高明!”
一个半小时的课,孩子们玩得满身是泥,脸上却全是笑。有的抓到好几条,有的只抓到一条,还有的空手而归,但没人不开心。六年级一班的池婉愉抱着自己的“战利品”,说:“我要拿回家养,看它能长多大!”其他同学也围上来,七嘴八舌讨论怎么养泥鳅。
这场活动不是随便玩玩,而是学校特意设计的劳动课。学校负责人说,他们想让孩子们通过抓泥鳅,学会热爱劳动,感受大自然的乐趣。每年这时候,童心小学都会组织类似的活动,孩子们早就盼着这一天了。
孩子们在田里忙活,不光是玩,还学到了不少东西。他们发现,泥鳅不只会在水里游,还会钻进泥巴里藏起来。有的孩子试着观察泥鳅的动静,慢慢摸索抓的技巧。还有的学会了团队合作,几个人围着一起赶泥鳅,效率高了不少。
这样的课,孩子们喜欢,家长也支持。一位家长说:“现在的孩子,平时哪有机会下田?能让他们玩得开心,还能学点东西,太好了。”确实,城市里的孩子,平时大多对着手机电脑,难得有这样的机会,亲手摸摸泥巴,感受大自然。
这场活动还有个小插曲。有的孩子一开始怕脏,站在田边不敢下去。老师笑着鼓励:“没事,泥巴洗洗就干净了!”没过几分钟,这些孩子也加入了“战斗”,玩得比谁都起劲。看来,劳动的乐趣,真能让人忘了拘谨。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水田,互相展示抓到的泥鳅。有的说要拿回家做菜,有的说要养在鱼缸里。老师提醒他们,泥鳅得好好养,保持水质干净,不然可活不长。孩子们认真点头,个个都像小专家似的。
这场抓泥鳅的劳动课,不只是让孩子们玩了一场泥巴仗。学校想通过这种活动,告诉孩子们劳动不只是出力流汗,还有乐趣和成就感。种地、抓鱼、干农活,这些事离城市孩子有点远,但通过这样的课,他们能感受到劳动的价值。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孩子们还在讨论。他们有的说,下次还想再来,有的已经在琢磨怎么抓得更多。你觉得这样的劳动课怎么样?如果是你,会不会也想跳进田里试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