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校园外学习——全球视野下城市学习空间发展特点和展望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建设学习型城市是越来越多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意在呈现近年来新加坡、瑞典、德国、荷兰等国以城市非正式教育场景补充学校正式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它倡导开放包容,“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唐长安,诠释着中华文明开阔的胸怀;它滋养智慧生长,走出大卫·休谟、亚当·斯密的苦寒之地爱丁堡,也可成为启蒙运动者眼中的“北方雅典”;它带来精神解放,让维克多·雨果情不自禁地写出“呼吸巴黎的空气吧,它让灵魂永驻”的城市情诗。

  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演进。据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人居署)预测,到2050年,全球城镇人口占比将从2021年的56%上升至68%。可以说,城市空间将会成为未来多数人成长的家园,也是他们认识世界、获得发展的起点,是体量巨大的无边教室。2013年,中国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通过《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人人、处处、时时可学,非正式与正式学习空间互补的城市“泛在学习网络”正在加速形成。对全球范围内城市学习空间发展进行概览,也是对当代教育思想及其诞生土壤的一次检验。

  ——编者

  1 衔接学校正式教育,满足教育改革需要

  优质的城市学习空间,并非才华横溢设计师的“神来之笔”,而往往与学校教育空间有机衔接,让学习在不同情境间自然过渡。

  北欧设计享誉全球,在城市学习空间的打造上颇具匠心,将对创意、舒适和实用的设计追求与教育理想交融在一起。马尔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隔海相望。当地政府为满足学习者多样需求,促进教育公平,专门对市内学习空间进行改造,推动全民友好的终身学习城市建设。他们通过了《1+4学习宣言》作为行动纲领,以整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空间。

  该宣言中,“1”是指传统学校教室,旨在保留其知识传授的基本功能,同时通过使用透明玻璃、提升教室连通性等方式,增强其开放程度,符合当代教育对参与、创意、主动性和社会交往的重视。

  《1+4学习宣言》中的“4”则代表四类可供学习者使用的非传统空间。具体而言,一是鼓励动手和发现的探索空间,如手工工坊,满足个体使用工具和器械进行创造的需要;二是允许个体静思的私人空间,例如有隔断和隐私性的个体阅读空间;三是鼓励社交和娱乐的非正式空间,包括在公共建筑走廊、大厅提供成组沙发、舒适座椅和坐垫等;四是可进行集体活动的议事空间,例如可改为沙龙空间的咖啡店、展示厅等。

  《1+4学习宣言》中的几类学习空间,体现了对传统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彰显了当代教育对学习者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领域全面发展的重视。学习空间不仅要支撑正式的、高结构的知识传递,更要助力个体反思、鼓励社会交往、促进个人情感健康。在这个意义上,城市学习空间的打造与正在发生的教育改革密不可分,是21世纪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

  2 打造城市绿洲,彰显社会生态重构价值

  美国学者理查德·洛夫提出,不少现代人患有“自然缺失症”,因而逐渐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今天城市的学习空间也面临着连接自然、重构社会生态的巨大挑战。理想的城市学习空间不是鳞次栉比写字楼中的补习班,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往整合碎片化的社会生活,通过与环境的可持续互动融入自然生态,从而避开人类异化风险,构造生态性发展空间。

  新加坡是世界高密度城市的典型代表,在狭小有限的土地上建成享誉全球的花园城市,与其重视城市生态建设密切相关。在“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中,新加坡提出了“空中绿化”概念,将诸多高层建筑的屋顶打造成绿意盎然的花园。这些屋顶花园是这座垂直生长城市的生态学习教室,美化了城市景观,减轻了热岛效应,改善了社区微气候,构建起城市动植物庇护所,供居民随时观察,展示了高密度城市与自然链接的可能性。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的屋顶花园是其室内文化活动的延伸,通过举办一系列展览、市集和演出等活动,成为市民艺术欣赏、家庭休闲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在轻松的氛围中,市民可以和城市共同生长。当地一些社会组织还发起了“可食用的花园城市”项目,在屋顶花园种植了蘑菇、柠檬草、罗勒、茄子等蔬菜和香料。他们将这一空间向社会开放,打造教育体验项目,使得城市天空不仅可被人仰望,更可编织出生态田园之梦。

  3 设计老幼融合空间,促进代际学习发生

  当下,诸多城市正深陷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的双重困境。与此同时,传统家庭和社会结构逐步瓦解,加剧了城市代际隔阂。面对这一挑战,设计老人和儿童共享的学习空间,成为城市一体化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推动代际融合、提升老幼福祉的关键举措。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强调,游戏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基石。近年来,许多城市开始聚焦建设老幼友好的游戏空间。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是奔驰、保时捷等公司总部所在地,当地Nenningen社区的一座游乐场,以“适合所有的人,无论是一岁还是九十九岁”的理念,荣获欧洲公共空间设计领域奖。

  该游乐场将儿童、成人和老年人的游乐设施和活动区域巧妙融合,通过无障碍设施与老年公寓、社区中心、自行车道紧密相连,打造出一个连通性强、全龄友好的公共空间。这里既有不同难度的平衡木和攀爬设施,也有供人休憩交流的社交区域。通过游戏互动,儿童能从长者身上汲取经验智慧,老年人则能从年轻一代身上获得活力和乐趣,双方均由此提升了身心健康和认知水平。这种代际共融的空间设计,不仅丰富了社区公共生活,也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扎根社区日常,助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美国著名城市研究者路易斯·芒福德曾提出,人们应祛除对“巨型场馆”的崇拜,因为城市文化的真正容器,往往隐藏于社区、道路这类城市“毛细血管”。让普通市民受益的城市学习空间,未必是名声在外的大型场馆,它往往栖身于社区,扎根于本地的生活日常。

  近些年来,中国日益重视社区学习空间建设。教育部于2023年印发《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提出:“2025年基本实现县(市、区)社区学习中心全覆盖。”这些社区学习中心将助力中国建成超大规模的学习型社会。儿童是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有着最为强烈的学习需要,这些年来开展的儿童友好城市运动,与社区学习空间建设相得益彰,为儿童和其他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发展带来可能。

  在荷兰,政府鼓励城市街道在满足通勤之外探索健康和社交功能。当地部分城市街区在机动车道旁设置了不少于3米的绿色人行通道,以支持儿童独立行动、自由探索和社会交往,将机动车夺走的城市空间还给儿童。

  倾听并尊重儿童声音是儿童友好的重要体现。在深圳,当地通过儿童议事会等形式,让儿童参与社区规划和维护决策,“把城市的‘遥控器’交给孩子”,让社区营造过程本身成为儿童实践所思所学的重要场景。

  5 搭建数智应用场景,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

  在新技术革命面前,城市学习空间的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学习空间已成为当下很多国家数字赋能城市发展的主要场景,是加强数字普及、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抓手。

  创建于1857年的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先锋科技的拥趸。展馆巧妙融合了沉浸式投影、互动屏幕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出一个可观、可感、可参与的学习空间。在机器人展区,观众不仅能通过多媒体影像亲历500年来机器人发展的历程,还能以互动方式了解展品背后的技术逻辑。场馆内设置了智能互动墙幕,访客可点击屏幕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如人工智能、能源技术、未来交通等。系统会根据选择呈现动画讲解、案例模拟和实时数据反馈,使参观过程具有高度参与感和自主性。这些技术手段让科学不再是抽象的知识,而变成可触摸和体验的现实,并激发访客思考科技对未来城市运行和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

  大型场馆之外,城市社区的学习空间也在积极拥抱数字化。以新加坡榜鹅社区图书馆为例,馆内不仅设有传统书架和舒适阅读区,还引入了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故事创编空间。该空间包含两大核心:一是交互式故事创编屏幕,二是影院级影音体验设备。读者可与屏幕互动,自主选择情节,创作个性化故事,并由人工智能将其转化为动画。动画播放后还可生成二维码,便于个人保存和分享。未来感的学习场域搭建,充分展现出智能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的潜力,而虚拟与现实日益模糊的边界,也激发出人们对未来学习空间形态的无限想象。

  社会快速变迁,城市学习空间需满足人类发展基本需求,鼓励社会互动和理解,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我们需谨防“空间鸿沟”,绝不能让优质学习空间成为少数群体的专利,而要创造条件,不断满足特殊需求人群、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以空间为媒,构建学习友好型城市,引领人类拥抱美好未来。

  (作者落鑫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国际事务部主任。本文系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4YJC880094]成果)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