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的“常识”在日本变成了“非常识”

下班回家,发现电梯里贴了一张A4纸,还特地翻译成中文,上面写着“阳台上禁止吸烟、禁止从阳台上倾倒垃圾”。

信箱里还有一份通知,用纯中文写的,上面写着:不要在走廊、大楼大厅等公共场所,用声音外放的方式打电话、看视频。

这两份通知,显然是“致中国人”。

最近,楼里的中国人住户有所增加,而且都是刚来不久的“新中国人”。为啥有这种感觉?并不仅仅是因为穿着打扮与众不同(其个人可能没啥感觉),而是出现了中国国内小区里常有的风景:带小孩在一楼大厅玩耍、穿紧身瑜伽服上超市买菜、走廊里用微信视频与别人外放聊天。

公寓楼的管理委员会邀请我担任委员,我也想为大伙做点贡献,欣然答应。参加几次会议,听到的都是日本人的抱怨,说外国人乱扔垃圾、在阳台上抽烟污染隔壁邻居、上下电梯不把小狗抱在怀里、见面打招呼没有回应、车在马路上乱停、说话总是大声嚷嚷。

还有一次是集中会议,专题讨论“中国人住户把房子做成民宿”问题。

因为发现有中国人住户将自己的房子做成民宿,还把房间的钥匙搁在一个小密码箱里挂在大楼外的花坛栏杆上,深更半夜里有中国人拖着行李箱在花坛上取了钥匙,堂而皇之地打开大楼的门禁系统。

管理委员会认为这个问题非常严重,他们认为,非住户没经过同意是不得进入大楼的,擅自让身份不明的外国人入住,对大楼住户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管理委员会还邀请了附近警察局的警察一起参加会议,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外国人使用“民宿”手段擅自进入大楼入住,属于“非法入侵建筑物罪”,发现后可以立即通报警察予以拘捕。

总之,这些日本人住户觉得,自己好不容易花了老价钱买了一套好公寓居住,自己的生活环境不允他人破坏。

前不久,我辞去了管理委员会委员的职务,我不想成为大家的“垃圾桶”。

其实,住在大楼里的中国人有两类,一类是长期在日本留学、然后工作的“老中国人”,他们大多已经融入日本社会,懂日语,也已经习惯于日本社会的各种规矩。另一类是“新中国人”,大多不懂日语,这几年以“经营管理”或“高度人才”等签证来到日本,还不习惯于日本社会的各种条条框框。一般情况是,“老中国人”在电梯里遇到“新中国人”,也大多会装着不认识,不会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激情。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叫“入乡随俗”,就是说,到了一个地方,要尊重当地的习俗规矩,融入当地的社会。

我常对初到日本的国内朋友说:“如果你不懂该怎么做,就先安静观察别人怎么做,就像林黛玉进贾府一样,走一步看一步,别急着把自己整成主人。”

生活习惯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是一个民族几百年下来形成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认知。它没有对错之分,但有“场合”之别。

生活在异国的每一天,其实都在教我们:只有学会放下“理所当然”,才能真正理解“彼此不同”。适应日本,不是放弃自我,而是学会用别人的方式看世界,理解别人的逻辑去生活。

这,才是跨文化生活的真正起点。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