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识字到阅读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本文转自:丽水日报

从识字到阅读

——浅谈多样化教学提升一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

  莲都区东港学校 余津军

  一年级是小学教育的起点,识字与阅读能力培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意义重大。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初期,识字与阅读能力几乎从零起步。然而,他们好奇心强、学习潜力大,是开展识字与阅读教学的黄金时期。如何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呢?依据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笔者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特性,探索多样化教学手段,就提升学生识字与阅读能力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一年级学生

  认知特性与语文学习需求

  一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充满兴趣。教学时需借助图片、实物等将抽象文字具象化,便于他们理解。同时,其注意力易分散,专注时间较短,教学应采用游戏、儿歌等趣味方式吸引注意力。此外,学生识字基础薄弱,要挑选合适材料,运用多元识字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依循新课标理念的

  识字能力培养策略

  巧用象形字,开启识字之门。

  一年级教材里的象形字是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关键素材。教“日”字时,教师可开展“汉字文化”拓展活动,展示太阳图片,播放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动画,引导学生探究汉字起源,感受中华文化底蕴,培养符号意识和文化理解能力。通过“象形字猜猜猜”游戏,让学生观察、联想、推断汉字,实现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锻炼逻辑推理能力。

  儿歌识字,寓教于乐。

  在《金木水火土》教学中,教师创编节奏欢快的儿歌,把生字融入韵律文本。学生吟唱儿歌,既能感受汉字音韵美,完成“用韵律语言表达内容”的任务,提升审美感知,又能强化生字记忆。同时通过“儿歌填空识字”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主动识字,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随文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教《小小的船》时,可运用随文识字法,将“船”字学习融入课文语境,通过组词、造句等活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掌握生字用法。教师借助“初读圈字—语境解义—拓展运用”的任务流程,引导学生自然习得生字,实现“识字”与“阅读”任务群的协同发展,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基于新课标的

  阅读能力提升路径

  朗读指导,感受文本韵律。

  以《四季》为例,教师通过“正音—划节奏—辨语调”三步教学,纠正读音、划分节奏、引导体会情感,实现语感培养与情感体验目标。通过分角色、配乐、接龙等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文本趣味,培养协作能力。

  图文结合,理解文本内容。

  以《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动物脚印的形状,联系文本语句,理解比喻修辞,提升语言理解能力。在《影子》教学中,引导学生闭眼想象影子变化,将阅读与思维训练结合,发展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拓展阅读,延伸阅读视野。

  学完《人之初》推荐《三字经》等其他篇章,学完《要下雨了》引入《昆虫记》片段或科普绘本,实现知识融通。班级阅读分享会以“综合性学习”任务群为指导,通过讲故事、手抄报、角色扮演等形式,将阅读成果转化为实践能力。

  培养一年级学生识字与阅读能力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结合学生认知特性,运用多样化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识字与阅读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中,教师要持续研读新课标,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实际调整策略,关注学习进展,落实育人目标,培育时代新人。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5月22日 11:08[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