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挥镰割麦忙,田间课堂有惊喜,劳动教育真管用?

金黄的麦田里,镰刀挥舞的声音此起彼伏,石泉县迎丰九年制学校的学生们正忙着收割麦子。这不是普通的课外活动,而是学校精心组织的劳动实践课。孩子们放下书本,走进田间,亲手感受粮食从地里到餐桌的来之不易。

麦田边,老师们变成了“田间教练”。他们拿着镰刀,耐心地教学生怎么握刀、怎么割麦。右手抓紧镰刀,左手轻轻拢住麦秆,刀口倾斜着往下割,动作要稳,不能慌。老师一边示范,一边叮嘱大家注意安全。学生们围成一圈,瞪大眼睛盯着老师的动作,耳朵竖起来听讲解,满脸都是好奇。

刚开始,孩子们拿着镰刀还有点手忙脚乱。有的割得太慢,一刀下去只切断几根麦秆;有的用力过猛,差点摔个跟头。老师们也不急,站在旁边慢慢指导。没过多久,学生们就找到了感觉,动作越来越顺手。镰刀划过麦秆,发出清脆的“沙沙”声,金黄的麦子一排排倒下,田埂上很快堆起了小山一样的麦堆。

学生们干得热火朝天,互相配合着干活。两个一组,三个一群,有的负责割麦,有的负责把麦子捆成捆。汗水从额头上滑下来,大家却笑得开心。田野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劳动的热情像夏天的风一样在麦田里吹过。看着自己亲手割下的麦子,孩子们脸上满是成就感。

休息的时候,老师们也没闲着。他们把麦田当成了课堂,给学生们讲起了农业知识。从麦子怎么种到怎么收,再到粮食为什么重要,老师们讲得简单又清楚。孩子们一边擦汗一边听,渐渐明白了粮食来之不易。老师还问大家:“你们说,浪费粮食是不是有点对不起这些麦子?”学生们点点头,眼神里多了一份认真。

这场劳动课不只是割麦子那么简单。学校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知道劳动的辛苦和价值。粮食不是超市里凭空冒出来的,是农民一滴汗一滴汗种出来的。学生们在田里挥汗如雨,也明白了节约粮食的道理。这种教育方式,比课堂上讲大道理管用多了。

接下来的活动更精彩。学校计划让学生参与脱粒、磨面,把麦子变成面粉的全过程都体验一遍。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粮食生产的知识,还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劳动的意义。这样的课程,就像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他们懂得尊重劳动,珍惜生活。

这所学校已经不是第一次搞劳动教育了。这些年,他们一直在探索怎么让学生通过劳动成长。从种菜到养花,从打扫校园到帮社区做事,学校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动手实践。每次活动,学生们都特别投入,收获的不仅是技能,还有对生活的感悟。劳动课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必修课”。

这样的教育方式,也让家长们点赞。很多家长说,孩子以前只知道玩手机,现在干完活回来会主动帮家里做事。有的孩子甚至开始提醒爸妈别浪费粮食。这种改变,比考高分还让人欣慰。劳动教育就像一座桥,把书本和生活连了起来。

麦收活动还在继续,孩子们的笑声还在田间回荡。这不仅是一堂课,更是一次关于成长的旅行。学生们在劳动中学会了坚持,懂得了感恩,也明白了粮食的珍贵。未来,他们还会迎来更多这样的实践课,慢慢成长为懂得珍惜、愿意付出的年轻人。

这场麦收活动,就像一粒麦子落进土里,迟早会发芽开花。你觉得这样的劳动教育怎么样?能不能让孩子们更懂得生活的意义?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