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堂与人工智能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5月20日,成都市“人工智能+教学”专题研讨会在成都市实验小学源雅校区举办。研讨会以“课堂赋能・智创未来——小学阶段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为主题,探寻智能时代技术赋能教学的创新路径。
此次研讨会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成都市教育学会主办,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成都市实验小学承办。成都市各区(市)县教育局分管领导、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学校校长、骨干教师等众多教育工作者参会。
成都市教育学会会长赖石梅,成都市教科院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毛道生为会议开幕致辞。赖石梅表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顶层设计,及其在课堂教学领域引起的根本性变革,需要充分挖掘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科学基础和人文价值;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点视角,科学评估及把握技术服务于教育的尺度。
成都市教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毛道生表示,AI时代,需重构教育治理新范式。学校在教研过程中要培养“懂教育、通技术”的复合型教育者,将“AI教育治理”纳入教师必修课;在严守数据安全红线的前提下,由教师确保智能工具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并将效能最大化。
成都市教科院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毛道生致辞
在课例展示环节,成都市石笋街小学的教师王乐峥带来了《平均数》课例研究展示。在课堂上,AI实时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答题速度以及思考过程等信息,老师实现了对学情的动态捕捉。基于这些精准的数据,老师可以进行精准教学,提升了教学效率、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例展示环节
成都市实验小学教师孙一丁带来的《小小设计师》同样令人眼前一亮。在这堂课上,孙老师借助AI绘画软件,不仅帮助孩子们认识了图形运动,还设计了具有学校文化意义的艺术作品。在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课例展示环节
在主题分享环节,成都市七中初中附属小学校长唐俊峰围绕“人工智能教育的七小探寻”,详细介绍了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青白江区实验小学校长程辉则以“‘实·创’教育理念下的‘人工智能+教学’校本实践”为主题,分享了学校在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过程中的创新举措和宝贵经验。
活动现场
随后,成都市教科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罗良建、幼小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碧荣从教学方法、技术应用、教育理念等多个维度,对课例和分享内容进行了专业点评。成都大学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陈静萍在主旨报告《智能时代的教育取向》中指出,应当注重教育者和学生的“主体性”价值,教师要更加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提问的能力。
活动现场
据了解,作为成都市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试点校,成都市实验小学积极投身实践,从日常管理到教学模式,从理念革新到多元融合,学校都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举措与尝试。未来,学校将建成完整的AI教学操作系统,培育特色场景运用,开发校本化AI微应用案例库,致力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教育模式。
文 张佳迎
图源成都市实验小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