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口日报
教育如同种一棵树,既要让它结出硕果,收获“看得见”的回报,也应让它根系稳固,拥有“看不见”的力量。近日印发的《海南省中小学薄弱学校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推进10项重点任务,力争用3年时间,整体提升中小学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让薄弱学校强起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关注成绩的同时,更应关注素质教育,像种树一般“育分”更“育人”,才能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
分数不仅是学生学习情况的直观反馈,还是应试和升学中的评判指标和重要依据。然而,近年来教育价值观发生改变,越来越多人逐渐意识到“唯分数论”的弊端,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对学生培养质量也有了新的理解:质量包括分数和素养,通过“育分”提高学生成绩,能让他们以此为“敲门砖”走向更好的平台,而通过“育人”涵养学生素养,能帮助他们塑造健全人格,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如何“育人”?资金投入、资源配置、强化师资、环境建设等举措是必然要求,引导价值取向、培养健康身心、涵养人文精神、树立坚强意志等方面更是重中之重。只有把这些理念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育人”才不会成为“育分”之余可做可不做的事。“育人”的价值显而易见:5月10日上午,山东省城市服务技师学院考生姜某在与同学乘车赴考点途中,因抢救并护送突发心梗的同学就医而耽误参加职教高考首场语文考试,当地将按照规定程序启用副题,安排姜某参加考试。姜某在考试和生命中毅然选择了后者,同学不仅因他而获救,他也并未因此失去参考机会,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无法以分数来论高低,但再次证实了“育人”的意义。
“育分”是短期目标,跳起来、加把劲即可达成;“育人”则是长期过程,需要潜移默化、久久为功。像种树一般“育分”更“育人”,才能回归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吴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