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第31协同组年会暨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天河区)科学教育展示交流活动在广州奥林匹克中学(下称“广奥”)智谷校区开幕。活动为期4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结合其学校科学教育实践,分享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经验。
科学教育是以自然科学内容为主,发展个体及群体科学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阶段实施的科学教育,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对科学的兴趣,学习探知世界的方法与技能,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并树立科学价值观、养成科学思维与精神。
“当前学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过于侧重‘拔尖’教育,而对大多数学生的普及型教育则相对被忽视了。”广奥校长邓清平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接受适合自己的科学教育。为此,广奥设置了一套十二年制科学教育校本课程体系,面向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融合文理各学科,分别在科技人文、科技艺术、科技劳动、科技体育和科技创新五个领域开设相关课程。
在教学方式上,该校把每三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层次,小学低年段主要培养认识思维,学生从感性经验中归纳科学理论并通过实验验证;小学高年段主要培养逻辑思维,学生形成概念、建构模型,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初中学段注重创造性思维,学生需要在旧有思想和方法上产生并实施新的问题解决方法;高中学段则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挑战既有观点,寻找证据支持或反驳假设,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进步。
“面向拔尖人才,学校要形成自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面对普及型科学教育,我们也可以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进行跨学科融合,并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邓清平说。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表示,科学教育应该从传统知识体系传授的学科内容模式转变为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实践逻辑。在他看来,我国科学教育还存在着应试教育导向突出、实践教学薄弱以及校内外科学教育融合不足等现实问题,“应该设计基于任务的项目学习、主题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在‘做’中获得学习经验”。
郑永和建议,将工程技术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在科技类课程体系中融入工程核心概念、工程思维、工程设计和跨学科概念等工程教育元素,同时学校可引入校外工程教育资源,联合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科技馆等开展相关课程,并为学生提供走进企业操作间、基地、生产线的机会。
广东省科学教育实验区(天河区)科学教研员雷晓晖以广州市天河区实践为例介绍了区域推进科学教育的实施经验。她表示,区域要统筹利用内部各主体优势,如在高校领域,天河区便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学教育合作关系,“区科学教研员还参与到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其大一学生与区内中小学科学教师结成帮扶对象,让教师的一线经验与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形成互补”。
活动现场,天河区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揭牌成立,中心将整合区内科学教育资源,帮助区域科学教育工作实现规范化和体系化。
采写:南方+记者 谢望海
图源:广州奥林匹克中学
【作者】 谢望海
广州教育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