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街道一条200米的上学路,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彩虹桥”。这条路通往越秀区启智学校,路边有鲜艳的指引标识,墙上有好玩的互动板,处处透着用心。特殊孩子们走在这条路上,安心又开心,直奔知识的海洋。
这条路不只是条路。它是白云街道为特殊孩子打造的“儿童友好社区”的一部分。地面上的彩色标识,像在跟孩子们说“往这儿走”。墙上的互动板,画得生动有趣,孩子们看了就想摸一摸,玩一玩。这条路让特殊孩子上学更方便,也让他们觉得自己和大家一样,融入这个社会。
走进启智学校,校园里满是惊喜。辅具适配中心摆满了各种工具,帮孩子们学习更轻松。艺术墙上挂着学生画的画,色彩鲜艳,每一幅都带着他们的创意。手工制品摆得整整齐齐,小巧精致,透着孩子们的用心。这里还有50多名全国特奥冠军,职高毕业生就业率也很稳定。孩子们在关爱中成长,脸上总是带着笑。
越秀区很早就开始做融合教育。他们有个“融爱行”项目,三年帮了500多个孩子。每个孩子情况都不一样,学校就为他们量身定做学习计划。国家政策也给力,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一步步推进。越秀区做到了户籍残疾儿童100%入学,还搞了个DOT融合教育模式。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一起上课,分享老师,孩子们在熟悉的环境里一起学习,互相陪伴。
学校还抓住了智能技术这个机会。他们开发了智能学习终端,专门为特殊孩子设计。大数据能分析每个孩子的需求,老师教得更精准。这让融合教育变得更聪明,孩子们学得更开心。学校还请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专家邹小兵,帮他们研究怎么教得更好。
越秀区有个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下面有五大中心,专门支持融合教育。他们还建了三个平台:“秀霓虹”搞运动会、艺术节,让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一起玩;“云聚慧”请专家培训老师,提升教学水平;“家动力”帮家长了解融合教育,给他们推送学习资源。这些平台和中心一起发力,织成了一张支持融合教育的大网。
有个例子特别暖心。一个特殊学生以前订作业拖拖拉拉,上课也老走神。后来他上了ADHD课程,慢慢变了。现在他会主动在午休时改作业,还会认真抄作业内容。虽然成绩还没大涨,但态度已经完全不一样。这样的变化,离不开老师和平台的努力。
学校还跟医院合作,搞了个“教康融合”项目。他们和中山大学附属儿童行为发育研究中心一起研究,还跟越秀区儿童医院、中医院合作。医院的专家帮孩子们评估身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学校还用智能设备监测学生健康,自动推送适合的康复方案。这让孩子们不只在学校学知识,身体也能更健康。
普通学校的老师现在也特别配合。他们会主动找指导中心帮忙,调整课程,关注特殊孩子的需求。很多学校和幼儿园因为这个变成了广东省融合教育示范校。启智学校和他们一起研究,形成了双向融合的模式,大家一起努力,让孩子们学得更好。
这条“彩虹桥”和背后的融合教育,改变了很多孩子的未来。家长们说,孩子变得更自信了,普通学生也学会了包容。这股力量还在扩散,越秀区的经验可能会让更多地方的孩子受益。你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能不能让更多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彩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