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三岁前,教育千万别“抢跑”,抓好这两件事才是真关键

本文转自:莞家妈妈

上周末带娃去公园放风,姐妹小夏又给我“秀”起了她家三岁半的儿子小宇:“我家娃以后指定是学霸,现在他都能背《将进酒》了,英语也能说几十个单词!”

说完,她就指挥小家伙开始表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一首背完,我们这一行的几个家长都纷纷鼓掌。羡慕之余,又看向自家正在草地上疯跑的娃,心里嘀咕:“这差距是不是有点大?”

晚上和老公商量:“要不咱们也给儿子报个班?”老公却皱眉,反问:“三岁孩子背诗,可他真能懂什么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吗?”

这句话让我想起,之前也带自家娃去旁听过一次早教课。孩子一直端坐在课室里,小手攥得紧紧的,老师讲“举头望明月”时,他却盯着窗外发呆,回家后一问,连月亮长啥样都没记住。

超前教育,不过是一场“拔苗助长”的实验

许多孩子的身上,承载着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我们从小重视孩子的学习,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可问题是,超前的教育,真适合3岁以前的宝宝吗?

孩子理解能力跟不上学习节奏

邻居家孩子乐乐两岁半就开始学早教英语,每天对着卡片念“apple”、“banana”……有次乐乐妈饶有兴致地让我考考他,然后孩子奶声奶气地把“banana”说成“不拿拿”,把“apple”说成“阿婆”,让人忍俊不禁!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乐乐见到真香蕉,却会指着说“这是banana卡片上的东西”。

专家说:3岁前幼儿思维是“具象化”的,他们需要通过实物、动作等来理解世界。抽象的诗词、单词等对他们来说,就像加密文件。如果硬要学,只能死记硬背,却无法真正理解。而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容易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单线程大脑VS多任务教学

有研究表明,幼儿的脑回路多为单线程。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孩子们只能同时思考和处理一件事情。比如早教老师一边教孩子记背“锄禾日当午”,一边要求孩子们用彩泥捏禾苗,还要举手回答问题等。

专家说:幼儿大脑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早教机构为了让课程价值不低于家长预期,会加入多项内容,结果导致孩子学不扎实,又怕因“表现不好”被家长责备,自信心受挫。

高压之下,孩子个性发展被扼杀

小区有个3岁“小神童”轩轩,他妈妈经常炫耀说:“我家轩轩会20以内的加减法,还会背五十多首诗。”但有一次轩轩当众哭喊:“我不要算术和背诗!我想玩沙子!”轩妈立马板脸:“不努力怎么考名校?”

专家说:孩子过早进行文化课学习,进入小学后更容易出现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学龄前就透支了学习热情,反而会失去对知识的好奇心。而且,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孩子的心理很容易出问题。

三岁前教育的两个黄金法则:习惯+认知

三岁前的教育,相比超前学习文化知识,育儿专家认为: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认知能力的提升才是关键,它们是比背诗算术等更重要的人生基石。

✅行为习惯是更重要的人生基石

我表妹家儿子晨晨,家里从不要求他提前学什么,却格外注重培养行为习惯。他三岁起就能自己宁闹钟起床,睡从不闹腾,会自己吃饭整理玩具等,出门旅行还会自己收拾行李,当之无愧的自理小能手!

【家长实操指南】

作息规律: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吃饭、午睡、睡觉等,允许15分钟弹性空间。

饮食健康:饭前洗手,进餐时间不玩闹,饭前1小时不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食物,鼓励孩子独立进食。

自理能力:3岁的宝宝要学会自己吃饭、如厕、刷牙穿脱衣服和鞋子等,能自己收拾玩具,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摆餐具、端饭、帮忙拿取物品等。

学习习惯:这个阶段的幼儿不在于学习多少文化知识,重点是端正学习态度和习惯。建议家长每天坚持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聊天互动等,满足孩子对知识的渴求,同时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

✅认知能力:用游戏打开孩子的“智慧之门”

3岁宝宝的认知能力训练,大家可以参考从3个方面着手:

听觉训练

像我家娃,经常玩“听声音猜动物”的游戏。我模仿小动物的声音,然后由孩子闭眼睛猜。到后来,这个游戏升级成听指令做事——我说“拍拍手、跺跺脚、转个圈”,他跟着做。现在,用奶奶的话说:这娃不光耳朵好使,脑袋也灵光!

视觉训练

平时带娃去超市时,我会指着货架告诉他:红色的是西红柿,黄色的是香蕉,绿色是青椒……现在孩子对颜色特别敏感,也容易识别事物的特征。比如他会说:“妈妈,那个穿蓝色衬衫的叔叔是小明的舅舅!”

触觉训练

我家娃10个月就会自己拿勺子吃饭,对捡豆子、串珠子的游戏都乐此不疲。我还用鞋盒做了个触感箱,里面放上丝绸、麻布、海绵、砂纸等材料。儿子每次把手伸进去都很兴奋,并且能通过触摸准确说出物品的材质。

结语

回想起孩子第一次穿鞋,正反不分;第一次系鞋带,歪歪扭扭的样子超搞笑。但是他每完成一件事,都会无比骄傲,这让我明白一件事: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而是让他们在成长中学会爱自己,爱生活。

孩子三岁前,需要的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是家长为其提供习惯的土壤,和认知的阳光,让他们在爱的浇灌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