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声刺破校园的安静,三里桥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猫着腰,双手抱头,飞快地跑到指定位置。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到了,这场地震应急演练让整个学校变成了一个大课堂。不是上课讲书本知识,而是教孩子们怎么在危险来时保护自己。
演练开始了,第一次警报一响,教室里的学生马上钻到课桌底下。老师站在旁边,冷静地指挥,确保每个孩子都找到安全位置。几秒钟后,第二次警报响起,孩子们迅速站起,沿着墙边跑向操场。他们的动作快而不乱,就像平时练习过无数次一样。
操场上,学生们按班级站好,老师清点人数。不到三分钟,全校师生都安全撤离。没有一个人掉队,没有一个人慌张。校领导站在高处,拿着喇叭表扬大家的表现。孩子们脸上露出笑容,有的还在小声讨论刚才的场景。
这场演练不是临时起意。三里桥小学每年都会组织好几次这样的活动。学校把安全教育当成头等大事,平时就教孩子们地震来了该怎么办。教室里贴着疏散路线图,走廊上有清晰的指示牌。老师还会在课上讲怎么保护自己,比如躲在桌子下,或者用书包护住头。
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因为地震不等人。2008年的汶川地震,很多人因为不懂得如何避险,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数据统计,那次地震造成近7万人遇难,37万多人受伤。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个家,必须让他们学会自救的本领。六安市地处地震带边缘,虽然大地震不多,但小震时有发生。防患于未然,才能让孩子更安全。
演练结束后,学校还组织了一场讲座。消防员来到现场,教孩子们如何在紧急情况中保持冷静。他们还演示了怎么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吸入浓烟。孩子们听得认真,有的还举手问问题。一个小男孩问:“如果我在家,地震来了怎么办?”消防员笑着回答:“躲在床边或者卫生间,找结实的地方,别慌。”
这场活动不只是教孩子怎么跑。它的意义更大,是让孩子们懂得生命的重要性。学校负责人说,安全教育就像给孩子穿上一件隐形的防护服。平时看不见,但关键时刻能救命。他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把这些技能记在心里,变成一种本能。
家长们对学校的做法竖起大拇指。有一个妈妈说,孩子回家后跟她讲了演练的事,还教她怎么躲避危险。她觉得特别欣慰,觉得学校不只教知识,还教了责任和担当。另一个爸爸说,孩子现在睡觉前都会检查床边有没有空地,怕地震来了没地方躲。
这样的教育不只在三里桥小学。全国很多学校都在防灾减灾日组织类似活动。有的学校模拟火灾逃生,有的教洪水来了怎么应对。中国这些年越来越重视防灾教育。2010年,国家把每年的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就是为了提醒大家,灾难可能随时来,但准备可以让我们更从容。
这场演练让孩子们学到的,不只是跑出去的动作。他们开始明白,生命很宝贵,但也需要自己去守护。学校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们,遇到危险不要怕,冷静应对才能找到出路。这种教育,就像在孩子心里种下一棵树,慢慢长大,会变成一辈子的财富。
活动结束了,校园恢复了平静。孩子们回到教室,继续上课。但他们的眼神里多了一点不一样的东西。也许是自信,也许是安心。他们知道,如果危险真的来了,他们有能力保护自己。这不就是教育的意义吗?不只是考试拿高分,更是让孩子在生活中站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