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聊城日报
教育“孤岛”变“环岛”
——冠县实验中学构建协同育人五维联动机制
■ 郝凯 崔翠翠
“我们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封闭性,通过制度重构实现教育主体的平等对话。当学校放下权威、家庭放下焦虑、社会打开资源,教育自然会形成良性循环。”5月10日,冠县实验中学党总支书记赵雨海接受采访时表示,该校创新建立“共创、共商、共建、共进、共享”协同育人模式,打破传统教育边界,让家校社三方从“物理组合”走向“化学融合”,构建起多方协同的育人“生态圈”,让教育从“孤岛”走向“环岛”。
机制创新——
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创共商”
冠县实验中学的育人智慧,首先体现在“共创”与“共商”的制度设计中。
学校构建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网络,让家长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家长学校章程》《家长委员会职责》等10余项制度的出台,为家校互动立下明确目标。每学期的家长活动日,成为家校智慧碰撞的“高峰论坛”:家长代表走进课堂听课、参与食堂配餐流程监督、与教师共议家庭教育痛点……“家长不仅是学校管理的‘监督员’,更是育人策略的‘智囊团’。”赵雨海说。
在食堂操作间,身着工作服的学生家长王延利正熟练地进行蔬菜分拣。作为26名家长员工之一,王延利既是食堂卫生的“把关人”,也是家校沟通的“桥梁”。学校创新设立膳食家长委员会,家长们每周参与菜谱研讨,从食材采购到餐食搭配全程监督。“让家长参与学校‘关键小事’,就是让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赵雨海介绍,每学期开学前的家委会会议,成为学校制定年度规划的“必修课”,家长们对课后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的建议,多次被写入学校工作计划。
实践融合——
从“单点互动”到“全域共建共进”
冠县实验中学将协同育人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场域,构建起“请进来+走出去”的立体实践网络。一方面,家长开放日、家书工程、家庭教育公益课堂等20余项家校活动轮番登场,其中,家书工程让亲子通过纸笔对话化解沟通隔阂,累计收到万余封“亲情信件”;家庭教育宣传月邀请专家开展50余场讲座,惠及家长超8000人次。另一方面,学校与消防队、法院、文旅局等12家单位建立合作,组织学生走进消防站开展沉浸式消防演练,在博物馆触摸历史脉络,让社会资源成为课堂的“延伸教材”。
在师资共育层面,学校打造了“金字塔型”讲师队伍。2024年12月成立第六届家庭教育讲师团,涵盖校领导、班主任、学科教师及家庭教育指导师,形成“线上线下共学、多级培训同步”的培养模式。讲师团不仅在校园内开展亲子沟通、学业规划等课程,更走进社区开设公益讲堂,将科学育人理念送到千万家庭。“当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场景相互交织,教育就产生了‘化学反应’。”冠县实验中学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鲁晓翠见证了协同育人带来的变化,“不少孩子敞开了心扉,变得开朗上进。”
成果共享——
从“单向输出”到“生态共赢共生”
冠县实验中学的教育工作者在协同育人中同样实现了专业跃升。赵雨海成为山东省首批家校社协同育人名校长,鲁晓翠获评家庭教育指导名师。全校教师累计开发家校共育校本课程36门,学生成长更显多元亮色:校园里,拾金不昧的“美德少年”频获社会点赞;毕业榜单上,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家长送来“家校共育结硕果”的锦旗;消防队发来的“救火小英雄”感谢信里,记录着学生在突发事件中展现出优异的应急素养。今年3月,冠县实验中学获评“聊城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创优学校”。
家长群体的蜕变同样令人欣喜。通过家长学校和讲师团培训,300余名家长获评“百佳学习型家长”,家长志愿者团队从最初的50人发展到800余人。“以前只会盯着孩子分数,现在知道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王延利的感慨,正是家校“共享”育人成果的缩影。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教育生态的重构。当家长走进校园参与管理,当社会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当育人成果反哺社会发展,一个“学校强、家庭暖、社会善”的教育共同体已然成形。正如赵雨海在总结协同育人经验时所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成为受益者——学生在关爱中成长,家长在学习中进步,教师在协作中突破,社会在共育中凝聚向上力量。”
从制度共建到实践共融,从资源共享到发展共赢,冠县实验中学的探索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当学校、家庭、社会“各吹各的号”变成“同唱一首歌”,教育便拥有了无限延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