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围着崭新的机械设备,忙着调试控制系统,脸上满是认真和兴奋。这不是工厂,而是东莞市技师学院的校内实训基地!最近,新能德产业学院和宇瞳光学产业学院的实训基地火了,学生们在这儿不仅学理论,还能上手操作真家伙,提前摸熟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流程。
这些实训基地可不是摆设。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着装调机械设备控制系统,调试复杂的机电设备。实操课占了七成时间,学的就是企业里实打实的技术。比如,2023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唐旭浪,刚学了电柜的组装和调试,理论课后马上上手操作,遇到问题还能当场问老师。他说,这种学习方式让他动手能力突飞猛进,脑子也更灵活了。
东莞市技师学院已经建了八个产业学院,名字听起来就很牛:新能德、宇瞳光学、京东电商、梅赛德斯奔驰……每一家都是跟行业大佬合作。比如,新能德产业学院的合作已经搞了六七年,最开始是学生去企业实习,后来企业直接成了校外实训基地。现在,学校和企业更进一步,资源整合,建起了产业学院。未来五年,学院还计划把产业学院数量增加到15个,覆盖更多行业。
产业学院是怎么运作的?学校和企业搞了个“1+1+N”的模式。啥意思?就是1个校内实训基地,加上1个企业培训中心,再辐射一大堆相关企业。学生在学校和企业间轮换学习,课程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一起教,学的就是企业真干的活儿。比如,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练设备操作,到了企业培训中心,就跟真实工作场景一样。这种模式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设备、文化和工作节奏,毕业后直接上岗,毫无压力。
老师们也觉得这模式靠谱。新能德产业学院的张广明老师说,产业学院的教学跟传统方式完全不一样。课堂直接搬到真实的生产场景,用的就是企业的设备。课程内容是学校和企业一起设计的,老师不仅有学校的,还有企业的技术骨干。学生学的技能,都是企业急需的,毕业后就业路子宽多了。张老师还提到,学校也会派老师去企业培训中心上课,双方资源共享,培养的人才跟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学生们感受最深的是啥?职业方向更清楚了!唐旭浪说,刚进学校时,他学啥都稀里糊涂,进了产业学院后,目标明确了。他现在知道自己想干新能源行业,毕业后打算留在东莞,干一份跟所学相关的工作。他觉得,产业学院让他提前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文化,找工作时心里有底多了。
产业学院的设备也是一大亮点。实训基地里摆满了先进的自动化设备,跟企业生产线上的几乎一模一样。学生在这儿练手,等于是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唐旭浪说,在企业培训中心学习,感觉就像真的在上班,行业需求一清二楚,适应起来特别快。
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其实是把教育和产业拧成了一股绳。学校有教学资源,企业有实战经验,双方一拍即合,学生成了最大受益者。他们不仅学到真本事,还能更早地规划人生。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让职业教育更有底气,也让中国制造的后备力量更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