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在“万事问AI”的当下,再晦涩的文章也能让你“读个明白”,再“难啃”的书籍也能被你轻松“拿捏”,再不懂文学创作的“小白”也能秒变“写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问题是,AI虽可“先行”,但不能“独行”。试想,当它脱离被你我投喂的“养料”,是否还能成为百科全书式的“智”者?是否还有文学创作的无限可能?结论不言自明。由此,唯有“装备”自己,才能更好地塑造工具、抵达未来。
如何“装备”?以阅读为镜鉴,“见自己”。通过阅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激活自己的人生感受,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正视人生体验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当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创造的工具或许才能更好化身“超级智囊”,赋能美好生活。
再则,以阅读为镜鉴,“修自我”。面对快节奏、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人们很容易陷入焦虑、烦躁,甚至迷失自我。而阅读,无疑是获得内心平静的一种好方式。浸润书香,“厚思想”能够穿透“快流量”,让我们在变幻的时代找到安放心灵的精神土壤。
坚持阅读,自有收获。正如有学人所指出的:“其实你在网上能够唤出来的是‘已知’,而不是‘未知’。对新问题的发现、对新知识的获取,始终还是产生于阅读和思考。”人能通过阅读“更上一层楼”,也能通过学习将AI带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阅读与AI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用好AI亦可赋能阅读。比如,我们可以通过AI更有效地与文本互动,分析文本中的论证结构和思想脉络。再比如,AI可以辅助我们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并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扩展我们的理解能力。
(4月24日 《南方日报》 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