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岁天才到“啃老”争议:被加速的青春,谁来买单?

9岁参加高考,10岁读大学,13岁读硕士,16岁读博士……

头顶“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全国年龄最小的研究生”、“全国年龄最小的博士生”,曾经的“神童”张炘炀却在最该拼搏奋斗的年纪“躺平”、“啃老”,语出惊人:

“真的需要什么的话给我爸打个电话就好了,他们还欠着我一套北京的房子,到现在也该值一千多万了。”

1995年7月8日,张炘炀出生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的一个普通的小康家庭,父亲在街道办事处工作,母亲则是高中的地理教师

2005年6月,10岁的张炘炀以505分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全国最小大学生”。他的成长轨迹被父亲张会祥精准切割为“跳级模板”:

2岁识字:3个月掌握1000余汉字,远超同龄人;

5岁入学:一个月学完小学一年级的所有课程,跳级进入二年级。升上二年级的一个月后,完成二年级的所有课程,跳级三年级。四个月后,直接跳级到五年级。 在八个月的时间里,张炘炀完成了普通孩子五年的课程学习,然后读完了六年级一整年,进入初中;

7岁读初中:升入初中2年就完成初中学习,因为与环境格格不入申请休学回家;

9岁高考:休学在家的半年,张炘炀也没闲着,自学高中知识,半年后直接跳级进入到高三,和十七八岁的孩子们共同备战高考;

这一年,9岁的张炘炀首次参加高考就考了505分,超过当年辽宁省的二本分数线近50分,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录取,一举成为了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

13岁读研:三年后,张炘炀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应用数理学院的研究生,一跃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研究生;

16岁读博:2011年,张炘炀成功地取得了硕士学位,同时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成为了全国年龄最小的博士生。

张炘炀的“神童”光环背后,是长期压抑与畸形成长:

1.学业断层:曾有报道指出,张炘炀在硕士阶段因基础薄弱而挂科,进入北京工业大学读研以后,张炘炀要求独立,父母便尊重他的决定,由于缺乏成长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自主控制能力,张炘炀缺乏父母的“管教”“陪伴”后沉迷网络来逃避压力;

2.情感绑架:父亲以“最小”虚名施压,要求其13岁读研,放弃老师建议的延缓一年申请去德国接受更成熟的天才培育计划,而张炘炀在硕士论文答辩前,以“不买房就退学”要挟父母,父母则租了一套房子欺骗孩子蒙混过关。

3.价值观扭曲:公开宣称“没钱人一定没素质”“北京应限制外地人”,反映过早接触成人社会却缺乏正确引导。

不得不承认,张炘炀在硬件方面的智商,在软件方面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远高于一般人

同济大学教育学者指出:“从未经历挫折的神童,心理成熟度远滞后于智力水平。“

父亲在自己的书中曾提到孩子有段时间喜欢读《西游记》,父亲觉得耽误学习便悄悄藏起《西游记》……

张炘炀的父亲主张“盖楼式学习”:先盖楼再装修、先学框架再补细节。

这一路径看似高效,却隐藏危机:张炘炀的社交圈局限于父亲,生活技能完全依赖父母,甚至大学期间仍由父亲陪读洗衣做饭。

他缺乏普通孩子的内在自我慢慢构建的过程,也没有稳定的平行社交及稳固的友谊。

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有位老师为了鼓励班上最害羞的小男孩,便策划一个小活动,拿出一叠纸片放在讲台上,邀请一个孩子来抽纸片。

如果抽到空白的那张,全班同学免写作业!

老师点名让最害羞的男孩上台,情理之中,这个男孩抽中空白卡,全班沸腾,那一刻,他成了全班同学心中的英雄。

老师用极尽温柔的方式诠释了最简洁的全人教育理念:

1.情感赋能:教师关注内向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设计正向体验帮助其建立自信(而非仅关注学业表现)。

2.社会化培养:让害羞学生成为集体受益的“英雄”,促进同伴认同与社会融入,弥补传统教育中常被忽视的社交能力发展。

3.教育公平:教师主动倾斜资源给弱势个体(而非奖励优等生),体现“让每个孩子被看见”的全人教育价值观。

全人教育反对将学生视为学习机器,而是通过情感联结与场景化实践,唤醒个体生命价值——一张空白卡背后,是对“人”的完整性的尊重。

2023年,28岁的张炘炀淡出公众视野,尝试创业与写作。他坦言:“我不是神童,只是应试教育的早产儿。”

这句自白撕开了功利教育的残酷真相——当速度碾压成长,当分数取代人性,再耀眼的天才也可能沦为时代的代价。

教育不是一场短跑冲刺,而是一次唤醒生命的远征。比“最小博士”更珍贵的,是一个孩子完整而自由的灵魂。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不管教育对象如何,通过这种“摇动”“推动”,让孩子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去雕刻自己的生命,成就自己的人生,是教育中一个庄严、伟大的过程。

张炘炀的成长轨迹不应被简单定义为“成功”或“失败”。作为曾以10岁之龄考入大学的个体,他的认知能力与学习效率仍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天津师范大学对其高考成绩的官方记录为证)。

当下社会热议中对其“啃老”“叛逆”的评判,实则是将复杂教育问题简化为个体道德批判的误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1年《特殊儿童发展研究》指出:超前教育者的真正困境,往往源于早期发展过程中社会化培养与智力开发的失衡。

张炘炀少年时期日均12小时的高强度学习,客观上压缩了人格塑造的关键窗口期——这与其说是个人选择,不如说是成人主导的教育实验必然付出的代价。

值得关注的是,张炘炀已开始进行自我重构:辞职后从事自由职业,与朋友合伙接项目。

发展心理学专家指出:“当个体摆脱‘神童’标签的绑架后,完全可能以自身节奏实现价值再生。”

与其苛责过往,不如审视当下教育体系是否给予这类特殊成长者足够的容错空间与转型支持。

借用我自己最常对身边的家长朋友说的一句话:人生没有太晚开始,只有从不开始。

愿张炘炀在挣脱世俗期待的航程中,重构人生坐标系,让那些曾被压缩的青春在30岁的新起点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来源/彩虹的极简养育手记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