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向父母要两样东西,父母要学会拒绝,给了就会成仇人
引言:爱要有度,过犹不及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间最无私的情感。然而,爱若失了分寸,便会成为“溺爱”,最终害了孩子,也伤了亲情。
生活中,许多父母对儿女有求必应,生怕孩子受委屈。可现实往往残酷——越是轻易满足,孩子越不懂珍惜;越是无限纵容,亲情越容易变质。
儿女向父母索要两样东西时,父母必须学会拒绝——一是无节制的金钱,二是无约束的自由。 一旦毫无底线地给予,最终可能养出不懂感恩、甚至反目成仇的子女。
一、无节制给钱:养出“啃老族”,最终反目成仇
1. 要多少给多少,只会助长依赖
有些父母认为:“我的钱迟早是孩子的,现在给和以后给都一样。”于是,孩子要钱买房,给;要钱买车,给;甚至吃喝玩乐、奢侈消费,也照给不误。
可人性贪婪,欲望无底。一旦孩子习惯了“伸手就有”,便会失去奋斗的动力,甚至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案例:某地一位老人,年轻时辛苦攒下百万存款,对儿子有求必应。结果儿子成年后仍不工作,沉迷赌博,最终输光家产,还埋怨父母“给得不够多”。
2. 拒绝不是吝啬,而是教会责任
父母的钱,是血汗积累,不是儿女的“提款机”。适度的帮助可以,但若一味满足,只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生存的能力。
正确做法:设定界限:比如大学毕业后不再提供生活费,鼓励孩子自己赚钱;引导理财:教孩子规划开支,而不是直接替他们解决问题;拒绝不合理要求:若孩子索要的钱超出合理范围(如奢侈品、投机投资),坚决说“不”。
记住: 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学会自立,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巨婴”。
二、无约束给自由:放纵的尽头是忤逆
1. 自由≠放纵,不管教就是失职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大了,管多了会叛逆,不如随他去。”于是,孩子熬夜打游戏不管,逃学旷课不管,甚至沾染不良习惯也不管。
可自由若没有边界,就会变成放纵。孩子缺乏是非观,最终可能走上歪路,甚至怨恨父母“当初为什么不管我”。
案例:一位单亲妈妈因愧疚而极度溺爱儿子,从不管束。结果儿子成年后沉迷网络赌博,欠下高利贷,反而责怪母亲:“如果你小时候管严点,我就不会变成这样!”
2. 真正的爱,是树立规则
父母的责任,不仅是提供衣食住行,更要教会孩子做人的底线。
正确做法:设立家规:比如晚上几点前回家、什么行为绝对不可为;奖惩分明:做得好给予鼓励,犯错时必须承担后果;沟通而非控制:不过度干涉,但也不能完全放任,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引导。
记住: 没有规矩的自由,是害不是爱。父母今天的严格,是为了孩子明天的独立。
三、为什么父母满足越多,子女越容易成仇人?
1. 人性贪婪,习惯得到便难以接受失去
心理学上有个“贝勃定律”:人一旦习惯了某种给予,便会觉得理所当然。若某天给予停止,反而会心生怨恨。
比如:一直给钱的孩子,某次拒绝后,他会觉得“父母变抠门了”;一直放纵的孩子,某次管教时,他会觉得“父母突然变得烦人”。
2. 亲情需要“界限感”,无底线付出只会贬值
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互相尊重,而非一方无限索取,另一方无限付出。
解决方法:学会说“不”:合理的可以满足,不合理的必须拒绝;让孩子体验挫折:适当的困难能让他们学会感恩;树立权威,而非讨好:父母不是仆从,而是引路人。
四、如何让亲情保鲜?智慧父母这样做
1. 爱要有原则,付出要有底线
金钱上:救急不救穷,帮助要有条件(如孩子必须工作或学习);自由上:给空间但不放纵,关键问题必须干预。
2. 培养感恩之心,而非理所当然
让孩子参与家庭责任(如分担家务); 定期谈心,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而非一味满足物质需求。
3. 父母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很多父母一生为孩子而活,最终失去自我,孩子却未必领情。
记住: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活出精彩的人生,让孩子明白——爱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牺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无节制给钱,会养出“吸血鬼”;无约束给自由,会养出“逆子”。
学会拒绝,不是不爱,而是为了让儿女真正长大,让亲情更加长久。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