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 邹城打造未来教育新范式

近日,在邹城市孟子湖中学的智慧校园里,AI智能管理系统正实时关注着全校3000余名学生的动态:从宿舍管理精准掌握学生归寝情况,到防霸凌预警系统敏锐察觉异常行为,再到物联网设备自动调节教室温湿度与照明,为师生营造舒适环境……该校校长表示,AI让管理更高效、更安全,教师得以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教学创新。

“AI教育生态圈”仅是邹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邹城市以“慧教启智・生态共育”为核心战略,通过“顶层设计+场景创新+区域协同”三维发力,在AI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邹城速度”。

战略破局:构建AI教育“四梁八柱”

近日,在邹城一中举办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学变革影响”专题培训,提出“AI+个性化学习”的实践路径。这场培训是邹城“智慧教育领航计划”的重要一环,邹城市将AI素养纳入教师核心能力框架,推动教育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跃迁。为此,邹城构建了“1+3+N”AI教育生态体系。

1个核心平台: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整合本地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建成覆盖全市151所中小学的“邹城智慧教学全连接云平台”。

3大支撑体系:技术支撑,投入1.2亿元升级智慧黑板、AI教学终端等硬件设施,建成720间智能教室,完成“三个课堂”升级改造,启动IPV6规模部署,教育主干网双万兆接入,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师资支撑,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程”,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教师研修基地,邀请学科专家为学校精准指导,覆盖全市1万余名教师。评价支撑,构建“AI精准评测体系”,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分析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与课堂互动成效,生成个性化教学“处方”。

N个创新场景:创建数字化应用特色学校,在学科教学、校园管理、课后服务等领域培育30余个AI应用典型案例,形成“一校一特色”的创新格局。

场景突围:AI重塑教育全链条

在邹城市接驾山小学的语文课堂上,“AI智能小助手”正以标准的普通话朗读作文要求,学生完成习作后,AI系统自动分析语言流畅度、结构合理性,并生成修改建议。该校教师介绍:“AI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数字助教’,它能帮助教师精准定位学生的写作痛点,将传统的‘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这一创新实践源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智能化教学平台”的深度应用。邹城市以接驾山小学等16所领航学校为试点,构建“AI+集体教研+智能备课+课堂诊断”的全流程赋能模式。集体教研,利用平台的教研社区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让身处不同地理位置的教研员、学科组长、教师能够随时随地发起研讨主题,联合开展备课、评课与研讨活动,教师能轻松上传、分享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同时也能便捷地下载各种优质资源,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跨校际流通交流;智能备课,AI系统自动匹配教学资源,生成包含教学设计、分层作业的“智能教案”,教师可根据学情一键修改;课堂诊断,通过AI多模态询证分析技术,实时捕捉师生互动数据,能够生成包含20余项指标的课堂质量报告,助力教师优化教学策略。跨学科融合,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学生通过AI定制网页“取棋子游戏”探索数学规律,在劳动教育中,AI智能推荐算法精准推送“非遗传承”“生态保护”等50余个个性化项目,实现“兴趣-能力-发展”的进阶培养。

接驾山小学老师利用AI助手教学

区域协同:打造“志教融合”新范式

邹城市聚焦学生兴趣、能力、发展三个环节,贯通学校课程、社会实践与职业体验场景,构建融合育人生态,实现从基础劳动到社会公益的全域覆盖,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

创新打造“云课堂+实体基地”实践教育阵地,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知,形成“知识建构-能力迁移-价值塑造”的能力进阶。运用AI智能推荐算法分析学生兴趣标签,精准推送智慧农业、孟子湖水资源保护等50余项个性化项目,实现服务需求预测与路径规划智能化。

将数字化手段与志愿服务、劳动育人相结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数字化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实践,探索形成了“志教融合”1233区域发展模式,即1个协作体系、2条服务路径、3级联动机制、3环互动框架,有效推进“志教融合”项目数字化、规范化、融合化发展。

整合孟子文化、母教文化等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劳动教育、科技创新数字化课程资源、志愿服务案例1000余项,《科技之光,照亮杏林》《甜蜜志愿,月饼传情》成功入选全国“志教融合”志愿服务活动设计典型方案。9所领航学校率先试点,逐步辐射全市151所中小学,形成“以点带面、全域覆盖”的良好发展格局。

举办三地“志教融合”项目研讨交流活动

课题引领:科研赋能教育创新深水区

2025年4月,《基于AI精准评测的农村教师教学策略优化与成长研究》成功获批省人工智能专项研究课题,该课题以“数据驱动教学决策”为核心,构建契合农村教育特质的AI精准评测体系。

创新设计包含教学方法多样性、师生问答质量、学生专注度波动曲线等微观指标与12项宏观指标的评估模型,通过智能摄像头、学习终端等设备采集多模态数据,实现教学过程的全方位可视化。

推动AI技术从课堂应用向教育治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全领域渗透,量化师生成长轨迹,打造专业发展“数字画像”,让AI读懂农村教育的“本土语言”,真正实现“技术赋能而不替代”,标志着该市从实践探索迈向“科研+应用”双轮驱动的新阶段。

未来展望: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在邹城一中的AI创新实验室里,学生们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穿越”到古代邹城,参与“孟子讲学”的沉浸式体验;在凫山小学的智慧中医药种植园,AI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指导学生科学种植中草药…… 这些场景,勾勒出邹城AI教育的未来图景。

邹城市将以“数字赋能、生态重构”为目标,打造UGEST协同创新平台,学校依据实际提出需求,政府统筹资源与政策引导,高校给予专业指导,企业注入技术与实践经验,教师将各方成果融入教学,形成合力推动教育创新,重点推进三大工程,即“AI+五育融合”工程,开发AI支持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构建全场景育人体系;“强师赋能”工程,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计划,建设10个教师AI研修共同体,培育100名AI教学先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程,力争2025年建成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邹城模式”。

从“技术应用”到“生态重构”,邹城正以AI为画笔,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座千年古邑,正通过数字化转型,书写着新时代教育的“邹城答卷”。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