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山东工人报
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在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补课。但一些地方、一些学校阳奉阴违、违规组织集体补课。有的学校将学生一天的生活安排得密不透风,跑操、背单词、吃饭等日常活动都精确到分钟。这些现象深刻反映出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功利化、短视化办学乱象。它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合法休息权益,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加剧了教育竞争的激烈程度,破坏了区域教育生态的平衡。
地方加大对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提前开学、违规补课等问题严肃处理,对相关学校及负责人追责,彰显了治理办学乱象的坚定决心。
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必不可少。学生体质下降、心理疾病多发等问题,都与过于紧张的时间安排密切相关。从学习规律层面分析,只有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才能充分释放学生的活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进而取得更优的学习效果。
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过度紧张、高压的学习环境会透支学生的发展潜能,消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人工智能时代已然来临,传统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考试评价体系和社会用人标准也在持续变化。那种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一味延长学习时间的竞争模式,既缺乏效率,无法顺应考试评价改革的趋势,又难以培养出情感丰富、善于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一言以蔽之,学习需遵循规律,竞争亦要有策略,时代不断变迁,内卷式竞争注定不会有赢家。
现实中,学校的办学选择受多重因素影响,既与办学管理者的育人理念有关,也受地方办学考核评价体系影响。因此,重塑育人生态,不仅要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还要求各地党委、政府、教育系统切实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教育政绩观,改进对学校的考核评价,打破以升学率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模式,以评价改革引导学校回归教育初心,把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学校在办学育人过程中,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家长的殷切期待与社会的高度关注。部分地方推行恢复双休日制度,却遭到一些家长的反对,就反映出学校办学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学校育人模式亟待革新,家长乃至全社会的育人观念同样需要与时俱进。